
上周六下午,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的“艺空间”,观看了由该馆举办的“艺术摄影创作高级课程班学员优秀作品展”。
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执行馆长朱强先生写的前言
这个由金鸡湖美术馆策划主办的摄影班,启动于今年二月初。消息传来,令多少摄影爱好者怦然心动。
报名截止期为三月十七日,要求每个报名者递交两至三张照片,以供授课老师评审遴选。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递交了三张照片,一张为夕阳落在东方之门中的情景,两张为昙花照片,其中一张为圆月下昙花开放的瞬间,另一张为花谢后的摆拍。
在报名截止期前的那段时间,心里不免有些忐忑。因为我太想参加这个班,听易都老师的讲课了。
易都老师作的序
易都老师,是苏州摄影行业协会会长,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PPAC亚洲摄影师协会特聘导师,大易视觉艺术中心掌门人。
初次见到他,是在去年独墅湖艺术中心的一个摄影讲座上。他那关于摄影艺术的见解独特,谈吐风趣,让听者茅塞顿开,大受启发,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易都老师的作品:《万物生长》
三月二十三日,当金鸡湖美术馆工作人员电告被录取时,我真是喜出望外。同时又有些遗憾,三月二十六日的第一课我将缺席。因为报名截止后,我没有接到通知,心想没希望了,就与宁波的弟妹们约定了到父亲坟上的扫墓事宜。事毕回苏后,我温习了美术馆微信上所发的上课内容,好在有些我去年已聆听过了。
摄影班的课程设为四课:
第一讲:打开摄影的艺术之门
第二讲:关于构图美学的探讨
第三讲:数码后期及主题方向
第四讲:国内外优秀作品赏析及学员作业点评指导
整个课程跨时四个月,每个月一课,其中进行了十六次线上交流。易老师在讲课中循序渐进,不厌其烦,每次授课后均布置作业,提出要求,在下堂课中进行点评。故每次两个小时的课程,常常因评点每位学员的作业造成时间翻倍。期间还有幸走进艺术家易都工作室,在大易视觉艺术中心的大影棚里玩拍照,心里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爽!
易都老师的作品:《幻生系列1》
记得那天回家后我对儿子说,早知道那年你的婚纱摄影应该去那里拍。结果儿子告诉我,他的那套婚纱照就是大易视觉艺术中心拍的。看来,身为景观设计师的他,审美真的不错哦。
四个月的时间是短暂的,金鸡湖美术馆决定要为大家举办一期优秀摄影作品展。等于是一次学员的结业汇报展出,也是对大家学习所得的一次集中检阅。能在这样高大上的美术馆看到自己的作品入选,是人人梦寐以求,而往往求之不得的。所展作品要求视角独特,有自己的想法,摈弃那种人见人拍,司空见惯的手法和场景。诚如易都老师为展览作的序《自己的摄影》中所言:“自己=自己的经历+自己的学识+自己的世界观。自己的摄影=自己+摄影”。由此看来,自己是什么?这个语文可能解决不了的问题,易老师用简单的数学公式作了精辟的诠释。
易都老师的作品:《幻生系列2》
我是摄影班年纪最大的一位,平时拍照,大多是到此一游的影像记录,用作博文中的配图。而这次的作业,对于自己是一种新的尝试。这张《院士风采》的照片,摄于上海科技馆“院士风采”墙。在由灯光片组成的大型展示墙前,我想拍一张前景模糊,背景清晰的照片。因没有随带三脚架,只得屏住呼吸,待有人走过时按下快门。在前景获得人影时,所幸背景还较清晰。
当我在微信圈里预读到易都老师所撰《自己的摄影》的精彩文字后,即参与其中:“摄影,是要忘我的,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摄影,又是不能忘‘我’的,亦即要有自己的特点。易老师教我们的,不仅是摄影,更是一套观察事物的方法”。
末了,由衷地感谢金鸡湖美术馆为大家搭建了如此好的平台,请到了如此好的老师,全体工作人员作了大量有序、有效且辛苦的工作,美术馆执行馆长朱强先生还特地为展览写了前言;由衷地感谢易老师为摄影班所化费的大量时间和心血,讲授了许多个性鲜明的观点,使大家受益匪浅,有所提升。
这真是:
“金鸡美术费苦心,
易都老师指迷津。
摄影讲习终成果,
汇报展出眼目新。”
摄影班学员优秀作品选:
参展作品一览
《内心世界》
《不观园1》
《与神明对话》
《绿洲、梦境、希望、重生》
《支离》
《许愿》
《风云》
《红与黑》
《归》
《孤独》
《丛林中遇见自己》
《湖西魅影》
《家》
《面心》
《水面、影子、重复、玻璃》
《山雨欲来》
《手影戏》
《双面人》
《天空裂痕》
《为荷心动、为荷而来》
《无题》
《相望》
《院士风采》
《院士风采》原稿
苏州金鸡湖美术馆颁发的荣誉证书,对我是种激励:学到老,学不了
注:因作品压克力镜面反光,需左右躲避或下蹲拍摄,故造成相框有些变形或图像模糊,未能真实再现
原作面貌,谨向原作者致歉!
写于2016年8月1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