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封塔雄姿
出延庆观宗讲寺,沿解放南路继续北行。至大沙泥街交汇处,豁然开朗。隔街相望,有一塔高耸入云,乃天封塔也。

天封塔南
天封塔,为中国江南特有典型的仿宋阁楼式砖木结构塔,具有宋塔玲珑精巧、古朴庄重之特点。但眼前所见,与我曾在宁波博物馆内看到的天封塔老照片大相径庭,那塔身乃唐代的砖石结构,显得古拙浑厚,心里不免有所疑惑。联想到始建年代更早的苏州瑞光塔,其现状与原貌截然两样,莫非如出一辙?

天封塔老照片(来自网络)
经查阅相关资料,方知具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的天封塔,亦是历经劫难,阅尽沧桑。
天封塔,始建于唐武则天“天册万岁”至“万岁登封”(695—696)年间,因建塔年号始末有“天”、“封”两字而得名。建成后塔形六出,高18丈,约51米,共7级(俗称七级浮屠),分七明七暗,实际地宫即第一暗层,以此类推共14层。

天封塔北,毗连城隍庙步行街
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因塔建寺,寺以塔名。初名为“天封塔院”,后赐名为“天封院”。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第二次侵犯宁波时,塔、院皆毁于兵燹。绍兴十四年(1144年)塔予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年)又毁。
后元、明、清各朝又屡建屡毁,频建频修。及至嘉庆三年(1798年),又因火,七级(木构部分)俱毁,并新旧碑版,无一存者。

天封塔院入口
目前所见之天封塔,是按南宋重建时之原貌恢复的,竣工于1989年12月。最为难得的是,经过考古发掘,证实塔基是宋代的原物,且地宫从未开过封。或许这也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庇佑吧,秘不可宣的“天封之塔”中竟保存着大量的原始文物,且是如此的珍贵。

塔前陈列的元代铁塔刹
考古工作者在先前发掘中发现的文物,共有四大类。
盒式文物的锡盒、石匣、木盒中,内藏白瓷观世音、雄精佛像(残)、铜佛像、《妙法莲华经》、《大乘妙法莲华经》等物。
筒装文物的铜皮经筒中,藏有《妙法莲华经》经卷等物。
钱币文物中藏有二百余斤古钱币,有四十多个品种,最早是“秦半两”,最迟是“绍兴元宝”;另有唐“开元通宝””、宋“崇宁通宝”、“崇宁重宝”等年号钱。
铭文砖文物,可分为朱书、墨书、模印三种,已编号登记的有朱书3450块、铭砖4600块,特别珍贵的是一部份纪年砖,是研究宁波地方史难得的实物佐证。

塔前的石雕
那天,我在那里看到与“大沙泥街”交汇的,还有一条叫“小沙泥街”的路。这两条类似苏州“塔倪(泥)巷”(因建造北寺塔而名)的路名,曾引起我的好奇。后来才知道,这两条街,是早在建造天封塔时就形成的。相传天封塔建造时使用沙包堆砌,因而周围留下了大量泥沙。大沙泥街、小沙泥街据此得名。这在当地一直流传的《天封塔十八格》童谣中也得到了印证:“天封塔,十八格,唐朝造起天封塔,沙泥堆聚积成塔,鲁班师傅会呆煞。”

塔前的三块勒石
这些石碑原本是从城隍庙迁移至此的,与天封塔无关。石碑刻制年代为清朝中晚期,
分别为道光、同治和光绪三朝。而其碑文内容分为禁令和告知两种,题目为“勒石永禁”
和“勒石晓谕”,是当地官员的一种颁布公告方式
我不禁惊叹起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起来。那时不像现在,有如此众多的,装备完整的建筑机械,而全凭人力,造成了如此宏伟的古塔,如一柄利剑直插云空。别说当时,即便是当下,也是居高至伟,堪作地标的。

塔前的莲池
难怪清人忻德荣《杂咏勾东古迹》诗云:“巍然古塔影浮空,建自何年镇浙东。直上丹霄云欲破,高凌碧汉日先烘。梯盘曲曲千层峻,灯映煌煌乙夜红。俯视一城低矮处,却惊身在半空中。”

直刺云天的天封塔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6年6月1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