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2015-12-04 20:43:18)
标签:

原创见闻

苏州马医科

俞樾旧居

曲园

文化

分类: 苏园泛记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曲园门口


 

    在苏州马医科西首,有一处江南古典园林宅邸,名曰“曲园”,它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的旧居。

    马医科,是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姑苏小巷之一。我的小学六年,就是在巷内的马医科小学就读,并完成学业的。那时年纪尚小,对于几乎每天经过的这个地方,好像并不在意。直到小学毕业后,有次去寒山寺,看到俞樾手书的《枫桥夜泊》诗碑,才知道“曲园”是他旧时的宅园。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曲园边门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门厅:上方“探花及第”牌匾高悬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轿厅:李鸿章手书“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匾额,联“太史有书能著录,子云于世不邀名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轿厅内侧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轿厅内陈列的俞樾部分出版物和俞樾著作书版原件


 

    曲园,始建年代与耦园大致相同,为同治十三年(1874年)。但占地面积仅为2800平米,几为耦园的三分之一,原为清朝名臣潘世恩西宅废地。当年俞樾购得此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俞樾辞世后,曲园作为祖产传给了曾孙,我国著名的红学家俞平伯。1954年,俞平伯先生将曲园故宅捐赠给政府,经多次整修对外正式开放。2006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轿厅内陈列的俞樾常用印章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轿厅内陈列的同光诸老尺牍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轿厅内陈列的叶圣陶手书诗稿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主厅“乐知堂”

取《周易》“乐天而知命”之意,由上海市博物馆馆长顾廷龙先生(苏州籍)题书。

为俞樾当年接待宾客,举办生日祝寿,主持晚辈婚礼等喜庆活动场所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乐知堂两柱楹联为:“且住为佳,何必园林穷胜事;集思广益,岂惟风月助清谈”,

由俞樾自撰,我母校苏州第二中学老校长钱太初篆书

横额下红底楹联:“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觉悟;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

此为俞樾六十岁生日时自撰的寿联

横额下白底对联:“积累譬为山,得寸则寸得尺则尺;功修无幸获,种豆是豆种瓜是瓜”,

此为俞樾自撰的格言联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乐知堂”两侧墙壁上悬挂的对联,名头很大

左:曾国藩联(石座润极琴丝静,玉麈尘消砚水清

右:李鸿章联(万卷藏书宜子弟,一日过海收风帆

 

    曲园被政府接收后,曾先后被多个机关事业单位长期占用。舅舅生前在物资局所属公司工作,我曾随其进入里面去过几次。其时,里面已是残旧之象,破败之状。及至1980年,在俞平伯、顾颉刚、叶圣陶等知名人士联名呼吁下,1982年由苏州市园林局实施对故居厅堂建筑的维修,至1983年完成了乐知堂、春在堂等主要厅堂的修复工作。1986年由市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按名人故居进行陈设布置,并于当年10月开放,供人参观。1989年又动迁居民20余户,拆除园内三层住宅楼,修复门厅、轿厅和园中亭、廊、斋、阁等建筑及曲池。1990年继续恢复假山,补栽花木。目前,已对外开放的俞樾故居只有三进,所余两进内宅上房及东侧配房,仍为居民使用,已列入下一步整修规划。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进入花园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湖石假山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亭阁(曲水亭、回峰阁)相对,一池(曲水池)静水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假山上的“回峰阁”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曲水亭”


 

    据了解,曲园之谓,其意有两层。首先它的形状类甲骨文里的曲字,乃曲尺之形。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以相互沟通。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宅形成半包围格局。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长廊北端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达斋”:俞樾当年之书房,寓人生曲折而通达之意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艮宦”:“艮”,止意,园止此也,为俞樾当年之卧室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树龄214年的老紫薇树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认春轩”一角


 

    其次,它取自《老子》“曲则全,枉则直”之语,表达了园主的处世哲学。俞樾有一首题咏:“园中一曲柳千条,但觉扶疏绿荫绕;为惜明月无可坐,故于水面强为桥。平铺石板俨成路,俯倚红栏刚及腰;处置梯桄通小阁,差堪布席置茶铫。”就道出了其建造曲园的初衷和构想。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俞樾手书《枫桥夜泊》诗碑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砖刻小品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俞樾写“惜食惜衣”碑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曲园遗言”砖刻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认春轩”中隔窗观景


 

    俞樾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在曲园,他潜心学术三十余年,曾先后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上海求志书院等。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著述极丰,有《春在堂前书》等近五百卷。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除其曾孙俞平伯外,我国近代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书、画、印大家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皆出自其门下。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西侧内廊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春在堂”:俞樾1850年在保和殿参加翰林复试中,有“花落春仍在”之句,

深得阅卷官曾国藩赏识,赞其“咏落花而无衰飒意”,评为第一,钦点庶吉士。

据此而题“春在堂”,为其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春在堂”内景,匾额由俞樾的老师曾国藩手书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春在堂记故事”,系俞樾自撰,其门生、金石家、晚清兵部尚书吴大澂篆书

两侧楹联:“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乐知堂”前庭院中植金桂、玉兰,

砖雕门楼横额为“金干玉桢”,以喻子孙兴旺发达
 

    可以想象,曲园如此一个清静的环境,似乎过滤了世间的纷繁尘杂。俞樾(号曲园居士),幽居于此,自得其乐,埋头文字,著书立说,终于“学究天人际,名垂宇宙间”。其与李鸿章虽同为曾国藩的门生,但两人所走的道路却大相径庭。据说曾国藩在评价他的两位高足时曾坦率地说,他不喜欢象李鸿章那样醉心于爬官,但也不愿意象俞曲园那样专攻学术。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小竹里馆”:对联为“风送竹声来曲院月移华景下回廊”,乃俞樾当年读书之处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小竹里馆侧景,墙上悬挂着俞樾手书的自吟诗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书箱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小竹里馆外景,似乎缺少了竹子的氛围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小竹里馆前庭院一角


 

    我在“春在堂”参观时,看到有一副俞樾自题的挽联云:“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布四方,是亦足矣;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这或许可以作为其一生的真实写照,令后人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俞樾旧居”保护牌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大门左侧墙上的三块牌子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东侧的内宅,尚待搬迁改造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天竺石笋小品

【原创】苏园泛记(6)《曲园》
古老的紫薇拥抱蓝天


    俞樾在自己营造的曲园中几乎度过了半世人生,他临终前的《别曲园》诗云:“小小园林亦自佳,盆池拳石自安排。春风不晓东君去,依旧年年到达斋。”诗中表达了对曲园的真挚情感和深深眷恋。

  我在曲园中呆了近半个时辰,只几位游人而已。暖暖的冬阳投射在园子里,使这个花木萧瑟的季节似乎也富有了生机。觉得这个弥漫着书香气的地方,是一个真正可以让人宁心静思之处。人生之船,心灵之锚在此泊岸,休憩并思考一下,或许能让你去掉一些浮躁,抑或喧嚣之气,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心气更为平和,目标更为明晰,步子更为踏实。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5年11月3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