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城众多的小园林中,艺圃应该说是我去的次数较多的古园了。在这个四时皆美,晴雨两宜的所在,找个空闲时间,约三两好友,在临水的延光阁里品茗攀谈,赏花观景,无疑是一种最美不过的享受了。

“艺圃”匾额:谭以文书




邂逅古装美女,似有穿越感觉
记得有一次早上,我陪母亲在王洗马巷看过牙医后,就去了艺圃。那是一个秋天,天下着雨,雨中的艺圃,就像一个沐浴中的美女,洗却脂粉,淳朴自然,婀娜多姿,楚楚动人。我给母亲拍了几张照片,并将其印出来留作纪念。



雨打芭蕉闻清韵


凌霄花静静地开着,何尝不是一种守望
还有一次夏天到艺圃,正是凌霄花开的季节。我看到老宅前,院墙边开着的凌霄花,尽管不是轰轰烈烈,却别有一番情趣,比自家小院中开着的多了几分风雅。于是,一首小诗《守望》便由此萌生:
虬枝不知蟠结了多少个时光,
柔蔓早已攀过了高耸的院墙。
三两枝花朵,稀零咣啷,
羞答答,为谁人开放?
身姿在风中轻轻摇荡,
心事浩茫却不事张扬。
一如宅院的雅逸和内敛,
柔声倾诉着青春的乐章。
高墙把阳光阻隔遮挡,
何曾泯灭你心中深深的向往。
年轻的梦啊,恒久未变,
只为与老宅默默地守望。

满壁光阴向谁诉

“乳鱼亭”:乳鱼即小鱼,为明代遗构


“博雅堂”:又名“念祖堂”,为园中正厅,乃当年园主人
会见宾客,论古谈今,吟诗舞墨之处

“馎饦斎”:为园主姜埰书斋。馎饦为山东莱阳一种面食,取此名以示不忘其本
这,就是艺圃。它隐逸于苏州阊门内天库前窄窄的文衙弄内,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始建,历经了四百多年的岁月沧桑,数代主人的交替更迭,至今仍是物象依稀,景致幽然。尽显了苏州古典园林的秀丽之美,风雅之趣,成为苏州现存明式小园林的代表。

“东来草堂”:园主姜埰乃山东莱阳人,寓居吴门,不忘其本

“世纶堂”:为住宅前厅。堂名为第二代园主文震孟所起,其为文征明曾孙。
明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则称为世掌丝纶



幽庭新雨后,天凉好个秋
艺圃经过历代主人的苦心营建,几度兴废,留存至今。四百多年来,主体格局虽大致未变,但已数易其主。我记得在恢复开放前,苏州民间工艺厂的一个车间曾在内从事生产。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艺圃被列为苏州市古典园林修复规划项目后,遂按“修旧如旧”的修葺原则,力求布局、风格与原貌相近,得以与游客见面。

“延光阁”:茶客们的最爱

一池荷花别样红


两枝扶桑映小桥
艺圃的美是毋庸置疑的。从门口望去,就宛若一盆大型的花卉盆景,让人美感顿生。步入宁静的走道,两面高耸的院墙上,攀满了凌霄和木香花,虬枝蟠曲,绿影婆娑。走道尽头,忽然开朗。南面叠石垒山,野趣丛生;面西亭台廊阁,水光石影,直北厅堂宅屋,毗邻相依;临水一榭东西,曰“延光阁”,乃喝茶赏景之佳处。

秋雨点点落荷塘

又见西风凋碧树



雨中无人舟自闲
艺圃全园占地近4000平方米,分住宅、花园两部分,布局简练开朗,风格自然质朴,无繁琐堆砌娇捏做作之感。其宅分五进,布局曲折,厅堂古朴,有世纶堂、东莱草堂等;园在宅西,面积2800余平方米。水池居中,池北以建筑为主,有博雅堂、延光阁等;池南以山景为主,临池处则以湖石叠成绝壁、石径,既有变化又较自然;池东有乳鱼亭,为明代遗构。从延光阁南望,山水交融,林木葱茏,颇具山林野趣,为园中主要对景。此种池水、石径、绝壁相结合的手法,师法自然而又力求超乎自然,乃明末清初苏州一带园艺家常用之叠山理水方法。故就整座园林的艺术价值而言,则远胜于晚清时期之其他园林。

俯瞰“延光阁”

喝茶赏景“延光阁”

“延光阁”背面庭院

“响月廊”北首

“响月廊”匾额:瓦翁书;对联:“踏月寻诗临碧沼,披裘入画步琼山”,王也六书
更为难得的是,小巧玲珑的艺圃中,还蕴含着“闭塞中求敞”、“浅显中求深”、“狭隘中求险”的哲学诉求,你只要品品那亭廊厅堂儒雅而含蓄的名称,无不彰显出园主的高风亮节及其精神追求。
无论是初名“醉颖堂”的首位园主袁祖庚,还是改名”药圃“的第二代园主文震孟,乃至易名为“颐圃”、“敬亭山房”和”艺圃“的第三代园主姜埰父子,无一不是洁身自好,秉性刚直,为官清廉,书香浓氛。其言行举止,精神风范,不仅为明清两朝的人们所敬仰,而且直至今天,还被后人传为美谈。

“响月廊”南端

别有洞天

“浴鸥”庭院内景

“香草居”:因园内植有香草而名。旧时为姜埰次子读书处

“浴鸥”庭院池塘
据说,第三代园主姜埰父子居留期间,小小的艺圃曾“马蹄车辙,日夜到门,高贤胜景,交相为重”,成为当时著名的文人活动中心。清初的贤达名士大多光顾过艺圃,并为之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书画作品。由于其鲜明的价值取向,极大地提高了艺圃的品位。

湖石假山,“渡春”小桥

“南斋”:旧时为姜埰次子实节读书处

“朝爽亭”:园内制高点

屋脊的风景
然就是这样一个幽雅之所在,往常不要说外地人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也闻之者不多,难寻其芳踪。其实熟悉的人都知道,最直接的路径就是从吴趋坊的宝林寺前或天库前东首,至文衙弄分别向右或向左进入,若从皋桥西南侧小弄舒巷亦可到达,只是向南循达的时间会长些,有点缠弯理曲的感觉。

左:“乳鱼亭”;右前:“渡春桥”;右后:“思嗜轩”

亭亭相映

远观“乳鱼亭”

“乳鱼亭”近观

“思嗜轩”:园主姜埰生前好食枣,曾在园中植枣数株。长子安节
为纪念父亲,在树旁筑室,取名“思嗜”,以思其亲
其实,这种寻幽觅趣的感觉真是最好不过了。幽居苏州小巷深处的艺圃,就像一位待字闺阁的姑娘一般,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伊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只要瞥上一眼,就会为之怦然心动,一见钟情的。

文衙弄

写于2015年10月15日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为多次游园遴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