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实话,我的两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感谢的人很多。因为出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面很广。除了苏州海通传媒出版机构的大力支持外,博中好友“应天人”老兄全程给予出谋划策,鼎力相助。特别是结交数十年的好友林锡旦、马晓聪两君不弃和抬爱,分别为我的书作序和书写书名。字里行间,笔端纸上,皆充满了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之言,交融着彼此间浓浓的情意。
马君晓聪,颇具艺术涵养,极富方家气质,是一位集书画和设计于一身的艺术家。其创建的苏州鼎藏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业务涵盖室内设计,室外景观,广告策划,艺术品设计、制作等多个领域。近年来,曾两赴德国举办个人画展和参加欧洲国际陶艺展。其作品不拘一格,气韵横生,若即若离,富有禅意。
林君锡旦,文武双全,我曾与其同事十年之久。想当年(1971年)甫入工厂,有幸结识,随其学文习武,智体双修,身心磨练,受益匪浅。后共谋工会及政工宣传之事,互相配合,甚为默契。
锡旦兄现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处处长,江苏省和苏州市楹联研究会副会长、会长,苏州市民间文艺协会副主席。其撰写的《石路赋》被镌刻在阊门占鱼墩公园内。
观近十余年来,锡旦兄著述颇丰,如《苏州刺绣》、《太湖蚕俗》、《沪上名刊〈论语〉谈往》及《苏州赋》等,实在是可喜可贺,此非为“书香门第得真传,撷香楼阁扬美名”乎?
* 撷香楼为锡旦兄书阁名
写于2015年6月27日
附一:马晓聪先生书写的书名

附二:林锡旦先生作的序
序
2013年冬,很高兴在民进市委组织的《民进工艺雅集》开幕式上与好友重明兄重逢。他早已离开工艺行业单位下海操生,也不是民进会员,却出现在此开展现场,果然是同道中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因为重明与我约写篇序。
20世纪70年代,我俩都在苏州刺绣厂工作,他是幸运的七一届初中毕业生,没有“被下乡”。当时我在工会工作,由于厂里新添了一批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便组织了青年学哲学小组,同时与团组织一起开展了生动活泼的文娱活动。全国学习小靳庄,诗歌成一时风尚。时重明也调政工组,以我的爱好,便办起了《活页诗选》,我主编,他打字,那是用铅字一个一个打在蜡纸上,用油墨推印的办法出刊的。不定期的《活页诗选》就成了当时厂里的文艺园地,诗歌创作一时兴起。我们创作的怀念老革命家的一组七律诗,在石路宣传墙上一张贴,引得人们纷纷驻足抄写,也曾在观前苏州文化馆橱窗作过一期专栏,小有名声。由此也成就了一些诗歌爱好者。别人如何,尚无信息,而重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今脱颖而出,要出诗文集了。
他的约稿,使我惊喜。惊的是在世风日下的今天,很少有人能静心构思写诗,而且是没有单位依靠的重明老弟。自1979年我调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之后,我们虽然有过一二次联系,但都是匆忙而过。只知道他先后调到工艺经理部、旅游工艺品贸易中心、瑰宝箱包公司,后来独自下海了。在这种艰辛奋斗中总得为稻米谋生存,哪来闲情逸致写诗?现在已然自掏腰包出诗文集了!喜的是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凡是体验到“诗言志”的爱好者,难免会有感而发,技痒而作。越是经历了种种风雨如晦的人,更是会风雨无阻地前行。我们在一起创作诗歌,编办诗页的过程中,学习诗词、研究平仄,我刻钢板印出简明的常用诗词格律谱,他用铅字打印出平仄同韵字简表。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更会激励后来的创作。苍天不负有心人,重明竟然创作出如此丰富多彩的诗文来,让人耳目一新,可喜可贺!
诗共分八个类别:情丝梦缕、姑苏情韵、诗情花意、萍踪浮影、朝花夕拾、随缘诗话、股海游吟、奥运礼赞。可见作者涉猎广泛,兴之所至,有感而发。其新诗,非空虚蒙混之作,也讲究诗的节奏韵律,依然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有的是传统诗词,诗未标绝律,则宽泛不论,标词牌者都符格律。在各类之前均有几句精彩妙文,是作者感悟之言,简明扼要,能与读者相呼应。举如情丝梦缕:“情丝千结,梦缕万缭,彼此交织,相互缠绕,常常‘剪不断,理还乱’,往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一种情思的收敛和放纵。微漾时,可娓娓倾诉;奔涌时,当尽情宣泄。人乃感情动物,情萌于心,似梦非梦,源于纯真,流于自然。如是方能感动自身,感染他人。”此言诚得诗词之要旨。
文共分三个类别:散文随感、杂谈艺评、游记见闻。散文随感,不是假大空的虚伪、虚构之作,诸如鸟雀之慧灵情趣、花卉之栽培锺爱、人物之情景特写,都是凭作者细心观察、留意深思,于娓娓而谈中随感而言之,有的语言优美近乎诗。杂谈艺评,则谈事议人,诸如股市、奶粉等敢于为民呼吁,直言评论乃至抨击。内容都是人们身边的平凡事,涉及到的却是国家法制、为人之道的根本性大事。作者胸怀大局,深思熟虑,才能深层挖掘;胸怀坦荡,一团正气,才能直指要害。游记见闻,但凡雅士都会有此爱好,并会在诗文中留下鸿泥雪爪的篇什。果然重明在诗文选中专辟此类,并在游记中也吟有诗篇,诗篇中也见游记寄情,并有见识议论,参以杂谈,使游记见闻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有诗韵、有深度链接。
重明的诗文选,是在其大量博文基础上汇总的成果,也是其博文受到文友认可欢迎的前提下灿然成章。在他的博文三百篇及六百篇之际,都有感悟和总结,并有成熟和提升。三百篇时,他在《博乐和乐博》中说:“博,并快乐着。它进一步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在日常的读书看报、影视娱乐、休闲游览、人际交往等亲身感受中,都较以前多了一份观察和思考,更多的发掘了内心深处的丰富联想和细腻情感,增长了知识,愉悦了身心,提高了自身修养和审美情趣。”六百篇时,他在《静心与心静》中说:“纷繁的世象,烟云诡谲,我们需要静观默察方能看清;奔腾的江河,泥沙俱下,我们需要精筛细选才能合流;人生的哲理,奥秘蕴含,我们需要悉心体会始得领悟;得意的诗文,情韵并茂,我们需要不辍笔耕终成大观。……如此真实、细致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就是我们写博的初衷,它是一个过滤尘杂,静化心灵的过程。”
他在最近的博文八百篇时说:“博文写出来,总是要给人看的,就像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一样。不管你知识众寡,水平高低,文笔优劣与否,一经发表,于是便有了博友间的互访和交流,留下各自的脚印和评论,这就是一种融通。”“这种融通,其实是建立在一种互信和互动的基础上的。然不管怎样,博友之间,要么不交流,若是,则皆为平等的。遣词用句皆应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力求恰当精准,大可不必为了口味不同,观点相左而揶揄嘲笑,乃至谩骂攻击。”“其实,在融通的同时,我们需要更多的通融。如果说融通是一种交流,一种沟通;那么,通融就是一种包容,一种境界。”这篇题名《融通与通融》,已超越博文本身,提出需要大家通融——一种包容、一种境界。实际上提出了深刻的为人问题,这是每个为文者必须做好本份的为人,方可谈为文。某些揶揄嘲笑,乃至谩骂攻击者自认为高人一等,殊不知自己却降落到地狱中去了。
《丛萌诗文选》既是他的诗文成果,当然也可以看到他的心路历程。文如其人,重明激情不减当年,勤奋或超当初,水平已上层楼,质朴依然如故。因此期盼能有《丛萌诗文选》的续篇、再续篇也是情理之中的。能有这样的诗文朋友不亦乐乎?
因而乐为之序。
林锡旦于吴门撷香楼
2015年1月2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