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艺术宫入口

中华艺术宫标志
2010年我去上海世博会参观的时候,未去过中国馆,留下了一个遗憾,总想抽个时间去看下。去年十月中旬,我在上海卢工办完事后,就去了乘坐地铁仅一站之遥的那里。
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作为永久性建筑的中国馆,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改作了“中华艺术宫”。与我曾去过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时为上海世博会城市未来馆)隔江相望,成为弘扬和展示中华艺术,引入和介绍国外艺术的殿堂。

拾级而上

底层平台
这两处殿堂级的展馆,人们将之并称为“两馆”。两馆的开馆,填补了上海艺术博物馆体系的空白,使上海的艺术博物馆系列形成完整的格局,即上海博物馆展示古代艺术,中华艺术宫展示近现代艺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当代艺术。成熟的博物馆体系和多元的文化格局,将进一步丰富上海的文化形象,有利于上海逐步迈入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行列。

电梯交叉,一上一下

下行电梯
有资料显示:中华艺术宫由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改建而成,于2012年10月1日开馆,总建筑面积16.68万平米,展示面积近7万平米,拥有35个展厅,公共教育空间近2万平米,配套衍生服务经营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

出口处的艺术外壳钢琴:“和谐之声”

楼上展厅旁的书吧
上海博物馆是我常去之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我去过一次,而此次中华艺术宫之行留给我什么印象呢?
1.
主体建筑恢宏大气,国风浓郁。繁体汉字“華”的结构,中国红的艳红色,体现了中国的特色,东方的神韵。高高的台阶,硕大的挑空,让人有一种朝圣的感觉,彰显出艺术的高贵。当我走上平台时,北面吹来的穿堂风正劲,一时让人站立不稳。再看看上行和下行的电梯,长的似有高不见顶,深不见底之感。

底层的雕塑:《洋务运动》

底层的雕塑:《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2.
陈列展品风格多样,精彩纷呈。那日我在楼上看了四个展览,如:《上海与巴黎之间—中国现当代艺术展》、《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等,已经使人目不暇给,大呼过瘾,至于在底层的《同行—2014美术馆联合展》苦于没有时间继续欣赏,只能作罢,最近几次去上海又无暇顾及,只能过些日子再去。

底层的雕塑:《憧憬与迷惘-19世纪留美幼童》

出口处室外的雕塑:《莲》
3.
展品设置涵盖广博,层面丰富。除了著名的、职业的艺术家外,在一个“U”字形的区域内,开辟了艺术宫教育长廊。一个题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快乐—绘画作品展”正在展出,不分男女老少,皆为平民素人,尤其是那些体现童心,充满童趣的画作,让我兴趣特浓,博得在场观众的好感,其中有一幅已被我写入《由一张图画想到的》博文中。

艺术宫教育长廊北端

艺术宫教育长廊南端
4.
展出档期长短结合,多方兼顾。如《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是一个常设性的展览,宫内不少绘画和雕塑作品也是永久性的陈设,但更多的展厅是根据情况作为特展需要的,让观众在不同的时间,能欣赏到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如是,方能让艺术宫在弘扬传统之时,又能海纳百川,常开常新。

隔窗鸟瞰外景

近处:梅赛德斯奔驰中心;远处:上海中心,环球金融中心
据称,中华艺术宫还将开辟募捐渠道,鼓励社会捐赠,不断丰富自身的馆藏艺术品。业已接受了吴冠中家属、滑田友家属、贺慕群、贺友直、美国著名艺术家康道斯等名人的捐赠,为建立“名家馆”打下了良好基础。并在如今近1.5万件馆藏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系列等藏品体系,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艺术赏品和精神食粮。

艺术的天空

艺术殿堂一角
令人惊喜的是,作为原世博中国馆镇馆之宝的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已被保留,将永驻中华艺术宫。徜徉在其偌大的空间里,平面的画幅、立体的雕塑、多媒体的视频精彩纷呈,无所不在,只感觉时间远远不够,激发起我再次前往的欲望。因为对于观众而言,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艺品展示,都是一种全方位的,艺术美的享受。
* 所附图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5年1月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