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艺廊漫步(47)《垚·再造—2014当代艺术系列展》


标签:
原创见闻“垚”-再造当代艺术展苏州雨村美术馆文化 |
分类: 艺廊漫步 |
2014年11月8日晚六时,位于斜塘老街的雨村美术馆又迎来了其开馆后的第二个大展,即“垚·再造—2014当代艺术系列展”。简短的开幕式结束后,展览正式拉开了帷幕。
本次展览特邀艺术国际吴鸿为策展人,并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32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垚”的理解,充满了从土地到家园的想象。
本次展览,是计划中“再造”系列的组成部分,其以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主题,最终归结到人类自身。这个由上述六个字叠加而成的系列展,展出顺序依次为“淼、垚、森、鑫、焱”,最后以“众”收尾,通过一组组富有创造力的作品,一个个具体或抽象的物件、影像,进而完成了从自然物质层面到人类精神层面的衍化、融合和升华。
据《说文解字》意:“垚”者,土高也。人类的立足之地,就是土地。如果说妈妈是你生身母亲的话,那么,土地就是全人类共同的母亲。她养育了地球之子,倾注了博大的母爱。作为一种报答和反馈,“垚”再造,就是一个扎根于泥土,萌发于地表,蓬勃于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不仅有对于土地的感恩,对家园的眷恋,更有对社会的解构,对未来的憧憬。
诚如策划人吴鸿所言,对于主题“垚”的设想首先是一个关于材料或题材的约定,并由此而上升到关于社会、文化的象征性层面中。这实际上也是字面意义上的由“土”而至“垚”的叠加演化过程。并不希望把“土”限定在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属性中,而是希望它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和一个“集成”的范围。
正因为如此,展览题材和表现形式才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将一个个看似具象的物体,通过不同方式的排列组合,打散聚集,赋予了新的内涵。并通过抽象手法,达到主体、客体与本体的融合统一。这或许就是当代艺术的特殊魅力吧?
关于当代艺术,国外早大行其道,而在我国则方兴未艾,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从最初怪异的东东,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未人们所接受。我曾在苏州的金鸡湖美术馆和雨村美术馆看过多个当代艺术展,也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观赏过“时代肖像—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大型展览,前不久还在金鸡湖美术馆面听了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美术史家鲁虹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专题讲座,通过大量的图文对照,对我国当代艺术的萌芽、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观点独到的解读。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我接受了当代艺术方面知识的教育,对我国的创作群体和代表作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在本届展览上,我尊称为成老师的作品也悬于壁上。与其相识,是在去年的“淼·再造”系列展上,他的一幅装置艺术作品《分享幸福》,后被我写在博文中。这次他带来的作品题为《不能翻越的山》,形式为宣纸实物拓印,将一个个人们常见的萝卜、白菜、苹果物体形象组合在画面中,垒起了一座金字塔式的等同于自身高度的小山,意为“从自我出发终究要回归到自我,‘我’是很难超越的,局限总在那里等着自己”,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独白和诉求。
那天,我和他开玩笑的说,从作品的构成形式而言,你似乎是最切合主题的。三“土”为“垚”,就是一座山的模样。而面前横亘的这座山,实际就是作者的自我审视和激励,就像作为主体的个人来说,自己就是矗立于面前的一座山,看似不能翻越,实际可以攀越,关键是要能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从而最终战胜自我。
说说容易,做做难。是的,在坎坷和艰辛的艺术之路上,只有那些善于思考,勤于耕耘,敢于攀登,勇于创新的人,才能翻越那一座座的山,到达光辉的顶点,成就一番艺术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