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葑门桥东北侧可见象征性的城墙
不知不觉,苏州的古城墙我已写了八座了,即盘门、相门、平门、齐门、娄门、阊门、胥门、蛇门。其中有的保存基本完好,有的若干年前或近两年原址或易址重建。今天所写的,是古已有之,今却无之的葑门,作为我“心泊东吴”城门系列的结尾篇。
在苏州古城之东线,历史上曾设有四座城门。即北端的疁门(现称娄门),南端的赤门,中段的匠门(现称相门)和葑门。

十全街东首

十全街东首 “城桥”

葑门桥北侧

葑门桥西堍

城桥北侧的葑门泵闸

葑门桥及安里桥北侧沿护城河绿化风光带
葑门,水陆两门并列,亦为吴越春秋时期产物。其饱经沧桑,几度兴废。曾于元末重建,明清时期皆于重修。清初重建门楼时,曾题以“溪流清映”额。1936年门楼被拆除,50年代初城门又被拆除,从此不复存在,消失在苏州的版图和人们的视线中。
葑(苏州人读“夫”)门,初名封门,据说以封、禺山得名。然则封、禺两山皆在浙江德清境内,远在百公里之外,与苏州又有何干系?倒是现在的“葑”字,含义确切,形象生动。

在葑门桥上南眺“竹辉桥”

在葑门桥上北望相门,前方为“苏大桥”

十字路口:前方为“安里桥”,向西连过“葑门桥”、“城桥”入十全街;
后方为葑门路;左侧为葑门西街(现统称莫邪路)至“灭渡桥”;右侧莫邪路通往相门

莫邪路相门方向

葑门路西首

西街北首
“葑”者,“菰”也,意为茭白之根。据此可以认为,“葑门”之“葑”,即与茭白、茭白田有关。苏州人都知道,葑门外湖塘密布,盛产水产品。其中水生作物就有芡实、茨菰、芋艿、菱藕、茭白等,其中以芡实(鸡头米)和茭白最为有名。我记得,当年出南荡鸡头米的地方叫黄天荡,属群力大队(后为群力村)地盘,产茭白之地为茭白荡大队。上世纪七十年代中下期,我曾去过那里参加市里统一组织的挖鱼塘和夏收夏种劳动。

西街“徐公桥”,跨葑门塘,南宋庆元四年(11 9 8)徐稚建

“徐公桥”东侧沿河“小桥流水人家”景致

葑门横街东入口砖雕牌匾

横街东首

位于葑门路中段的横街农贸市场北入口
随着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曾经为苏州市民带来丰富物产的湖塘、稻田和菜地已杳无踪影,但葑门塘边一条具有百余年历史,体现典型的枕河人家和浓郁的水乡风情的葑门横街至今幸存。
这条耗时三年,于2010年修缮整饰完工的葑门横街,南傍葑门塘,西起徐公桥,东至石炮头,东西走向,临河而建,全长约690米,沿街商铺(含农贸市场)300余家,是目前苏州城内唯一一条保存完好的城门外老街,也是苏州最早的一条农副产品集散街。在街上,除了农副产品外,还有各式手工艺老行当和老店存焉,蕴藏着深厚的吴文化元素。从重装开街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民俗风情节,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市井风俗。

横街东首
横街东首(2)
东街北首,前方为“敌楼桥”
七公堂南首
始称于清末民初,因有祀“七公明王”的土地堂在此而名
七公堂南首拍四岔口:前方为东街;左侧为石炮头,右侧为横街
记得1980年,我随舅舅家一起从市内一小巷的老房子里搬出。他们搬到了葑门城内葑门桥西南侧的一小区内,我则搬到了里河新村最北边一幢住宅的一楼。面积才二十八平米,车厢式的结构,阳台也没有围墙,在那里居住了四年,完成了人生历程中娶妻生子的大事。

曾经居住过的楼房已整修一新

在“朝天桥”上东眺

“朝天桥”南堍

“朝天桥”西南侧
朝天桥:又名浮桥。葑门外油车场东,跨葑门塘。始建无考,今存桥梁建于清代,
为石级高串平桥,宽3.2米,全长30.5米,1930年左右许伯安医生曾独力修缮。

在“朝天桥”上西望
先头一年,我吃饭还是在舅舅家,及至结婚后才开起了小伙仓,从此开始了小家庭的独立生活。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买菜非横街莫属。一是距离极近,东肖堡场位于葑门塘南,只过一座红板桥就到横街;二是横街水产品和蔬菜品种丰富,东西新鲜,便于选择,且价格便宜。尽管街内人轧人,环境差些,买汏烧们还是乐此不疲,喜欢到横街上来买菜,有的甚至远道而来。我现在有时去葑门探望舅母后,也还是喜欢在横街菜场买些菜回家。
石炮头西首
石炮头:古代为兵防要地,筑有敌楼,一名叠楼。其上置有铁炮,以石、铁作炮弹。
敌楼前的直街即以石炮头名之。民国14年敌楼被拆除。
旧有古刹天宁寺,占地4000平方米,是葑门外最大的寺院。曾为娄葑乡人民公社
(政府)驻地。上世纪70年代末拆除。
石炮头西首(2)
石炮头中段
石炮头东首

石炮头东首小游园
在我的印象中,原来苏州古城外一东一西两个菜场是规模最大、品种最丰、顾客最多的。东即葑门横街,西即阊门上塘街,一条四路公交车线路就维系了两头之间的联系。可惜阊门改造中,上塘街菜场未予保留,而横街却幸存至今。
故对于苏州人,尤其是那些住在附近的人家而言,苏州的两条历史文化街区山塘街和平江路可以不去,那里基本以休闲度假,观光怀旧为主;而葑门横街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几乎每天都要光顾的地方。无论从街区面貌和实用功能,都更接近于反映老苏州原汁原味的市井风俗。

“敌楼桥”东望

“敌楼桥”西望

“红板桥”东侧
红板桥:跨葑门塘,始建年代无考。顶宽1.9米,跨度5.6米,石级北坡11,南坡
16,铁柱、铁杆铸铁漏花板桥栏。桥栏上铸有“延年益寿”字样,条石板梁两侧正中阴
刻正楷“红板桥”,两旁小字“同治十一年五月重修”“宣统二年里人捐资重建,红办
保息安节局”。
同以“红板桥”为名的弄堂东首,有民国时期吴门医派的领军人物之一许伯安的故居。

“红板桥”西侧

“红板桥”南堍

“红板桥”北堍,两侧为横街最闹猛之地。
其为苏州葑门外最繁忙的步行桥。桥下为葑门塘,西起葑门,
东通金鸡湖、斜塘,以前东郊的农民每天摇船过来卖菜
现在的葑门,除了横街外,白天和夜晚最热闹的地方就是葑门路和葑门西街了。葑门桥东堍至安里桥两侧,密集的排列着各式建筑装修行当的人在揽活,说明有这个市场。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需求之同时,不知其手艺和质量如何,再说现况毕竟也有碍观瞻。葑门菜场北端的窝窝头店似乎总有那么多人在排队,居然牛到每人限购。西街中段的几家水果大卖场,似乎一年到头在打价格战,比拼的结果就是实惠了百姓。以至于我每次路过,也总要顺便买点回家。至于鸡头米上市的季节,西街和横街交汇处,有不少摊位沿街剥壳,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以及在庄先湾,西街原塑料四厂和不到觅渡桥之处,曾先后设有鸡头米临时交易市场,尽管价格猛涨,然生意仍十分火爆。
“红板桥”横街东
“红板桥”横街西
“红板桥”西侧沿河景观
在“红板桥”上看东侧沿河景观
在“红板桥”上看西侧沿河景观
走过“红板桥”,犹如走进一段历史。历经风雨洗礼,那种秀丽的风韵总使人着迷,让人心醉
说来也巧,生于葑门里河新村的儿子,后来找的媳妇也住在那新村,这或许也是葑门结下的缘分吧。
可见,葑门于我而言,较之其他诸门,其关系自然是不一般的。我虽未能亲眼看到葑门城门旧时的容貌,但心中好像总有此门存在。它已是深深的印在脑海,存于记忆中了。不管今后重建与否,当然本人也不主张重建。万一再现于世,与原物相左,则只能喟叹其“没门”了。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4年7月8日
附:网载葑门旧照及苏州城门分布图各一张,谨此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