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5月25日上午十时,我有机会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旁听了题为《作为陶瓷媒介的“形制之上”及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与利用》的研讨会。
研讨会由金鸡湖美术馆艺术总监、策展人冯博一主持,邀请嘉宾艺评家吴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剑平、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晓峰、上海外滩美术馆副馆长刘迎九、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潘力先生,以及中挪两国策展人、参展艺术家共同参与。

这场为昨日开幕的“中国与挪威:作为陶瓷媒介的‘形制之上’》艺术展”专门设置的研讨会,历时两个多小时,通过同声传译系统,让大家深入了解中挪两国艺术家如何利用陶瓷材料作为媒介,用于当代艺术作品创作的想法和动因,了解两国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以及艺术作品的异同性。

之后,我随即观看了展览。站在一件件艺术形制和表达语境不尽相同的作品前,感到眼前所见与以前观看陶瓷作品展截然不同。除了材料仍为陶瓷外,表现形式却并非人们所常见,或见所未见,与传统概念中的陶瓷器型大相径庭。

这场展览,由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挪威工艺协会、挪威卑尔根KODE美术馆联合主办,四位来自中国和挪威的策展人联袂合作,展览共展示了中挪两国十五位位艺术家的34件作品。这也是苏州首次比较集中地展示挪威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挪两国艺术家对艺术表现的探索性、可能性、多样性的表达方式,看到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的境遇中是如何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这种彼此理解和相互宽容的态度,实质上是两国艺术家用陶瓷材料和视觉语言进行的交流与对话。

此外,这个展览的主题为“形制之上”,意为参展作品超越了传统陶瓷艺术的形制与样式,即将中国传统的陶瓷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一种材料,改变或扩展了大家以往对陶艺的审美习惯与方式。但依我看来,似乎叫“形制之外”更为贴切。那些艺术品,出于陶瓷,而游离于传统形制,其外延的扩展,给人们带来了视野的开阔,视觉的冲击,让看似不可能的东西成为现实。
由此可见,同一材质的艺术作品,其呈现出的多元性、多样性、多彩性,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吧。
以下为参展艺术家和作品介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写于2014年5月2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