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2014-05-14 20:57:49)
标签:

原创见闻

苏州胥门

百花洲

接官厅

民不能忘

分类: 心泊东吴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百花洲东入口内“健康主题公园”勒石


 

       在古胥门由北向南绵亘,紧依其城墙根西侧的那一条狭长地带,西临护城河,绿色葱茏,景色幽美。自古以来,姑苏诸景中的“姑胥拥翠”便源出于此,那就是古意、绿意和诗意“三意”盎然的百花洲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百花洲公园北入口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百花洲北入口外“健康主题公园”标志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百花洲公园东入口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百花洲公园东入口南侧的“苏州市姑苏区少年宫”(原为沧浪区少年宫)


 

       百花洲古已有之,相传原为吴王花圃所在。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秦桧的内弟平江知府王唤下令在此建姑苏馆,虽为南宋时期的仿古建筑,却“体势宏丽,为浙西客馆之最,中分为二,曰南馆、北馆。”既而“又作台于城上,以姑苏名之。虽非故处,因馆而名,亦以存旧事也……此台正据古胥门,门迹犹存。”(《吴郡志》)。这飞檐翘角,气势宏伟,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之构筑,当时乃三吴之冠,为专门用来接待外国使臣和高官显宦之处。

       在漕运时代,船为主要交通工具,水驿自必不可少。于是姑苏馆沿河正对胥江口处建有姑苏水马驿,自宋代起,历经元、明、清各朝,作为迎来送往与传递文书的驿站。据说码头石堤三面凡四十六丈(约150余米),气度不凡,亦雄冠三吴,民间称之为接官厅,遂成地名。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花瓣雨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城墙根边的碎石小径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绿树成荫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曲径通幽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护城河边的小径


 

       可以想象,使臣、官宦,乃至皇帝、随从由此泊船登岸,在姑苏馆内稍事休息,洗却风尘,而后登临姑苏台,这一登高望景的绝佳之处。俯瞰百花洲内绿树成荫,百花盛开,向西环顾诸山之奇秀,远眺太湖之浩渺,该是何等的悠然惬意。而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大凡到过此地,皆触景生情,吟咏一番,真是“风光揽入眼里,诗情涌出心底”啊。

       如【宋】杨万里的两首,其一《泊平江百花洲》:“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岸旁杨柳多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其二《泊船百花洲登姑苏台》:“二月尽头三月初,系船杨柳拂菰蒲。姑苏台上斜阳里,眼度灵岩到太湖。”

       又如【明】高启《百花洲》:“吴王在时百花开,画船载乐洲边来。吴王去后白花落,歌吹无闻洲寂寞。花开花落年年春,前后看花应几人。但见枝枝眏流水,不知片片堕行尘。年来风雨荒台畔,日暮黄鹏肠欲断。岂惟世少看花人,纵来此地无花看。”

       再如【明】唐寅《姑苏八咏·百花洲》:“昔传洲上百花开,吴王游乐乘春来。落红乱点溪流碧,歌喉舞袖相徘徊。王孙一去春无主,望帝春心归杜宇。啼向空山不忍闻,凄凄芳草迷烟雨。”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矗立于东入口的“象”形太湖石(正面)  曾发新诗《太湖石“象”》(详见闲情逸致分类)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矗立于东入口的“象”形太湖石(背面)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中国养生四法”宣传栏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健康营养66条之26-35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健步指示


 

       但是,这样一个景色美丽,风光旖旎之所在,至清末逐渐荒芜,甚至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由于天灾人祸,大量苏北的难民逃往素有天堂之称的苏州,不少难民便乘荒而入,搭起“旱船”、“滚地龙”定居于这一带。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量到苏北农村插队落户的市民返城,这里又掀起了一阵乱搭乱建陋房、棚户的热潮,就连古胥门的门洞也砌墙装门住进了人家。密密麻麻的陋房、棚户,一层又一层地把古城墙封得严严实实、围得水泄不通。建筑杂乱、环境脏乱,不知不觉成了城中粪便、垃圾的转运处。即使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种脏乱差的局面还是没有根本的改变。记得有一年团市委组织团员青年曾去那里搞卫生,我也参加了,但区区力量,且又非长效措施,故何济于事?

       于是,“西风吹来闻臭气,东风吹来吃垃圾”,夏秋满树苍蝇遍地蛆,冬春雨雪泥泞无干处,就成了那些年代百花洲地区的真实写照。据说1999年开始的综合整治,拆迁改造,共拆掉了“百花洲”一弄到十三弄,这十三条又短又窄的横弄,建成了如今的百花洲公园。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在胥江口眺望百花洲、接官厅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接官厅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厅内供奉着伍子胥像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接官厅沿河景观,斜对面为皇亭街小区


 

       百花洲公园东依古城墙,西临护城河,北起伍子胥纪念园,南至姑苏区少年宫。这面积4万平方米的公园,像一条状碧玉镶嵌在古胥门城墙和护城河之间,风光优美,景致幽雅,再现了“姑胥拥翠”的美景。不仅成为市民以健康为主题的公园,每年古胥门元宵灯会的所在,而且成为人们怀古思幽,追忆人文的地方。在其北端,复建了姑苏馆(现名姑胥馆),接官厅两处古建筑和“民不能忘”石牌坊,与护城河斜对面的万寿亭、皇亭三碑遥相呼应。

       接官厅为古代之官廨,坐西朝东,西临护城河,遥对胥江口;东与姑胥馆、“民不能忘”石牌坊左右相顾。姑胥馆坐北朝南,现为茶室,茶客可在馆内馆外,乃至端到接官厅前及两侧吃茶聊天,休憩娱乐。南面矗一石牌坊,额书“民不能忘”,这从古至今看来皆十分亲民的文字,其实大有来历,并由此引出一段“廉政如汤”的故事。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姑胥馆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民不能忘”石牌坊(正面)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民不能忘”石牌坊(背面)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重修“民不能忘”牌坊记


 

       汤者,汤斌也。其人为官清正廉明,勤政爱民,因在任陕西潼关道时成绩斐然,深得民心,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受康熙皇帝亲点由内阁学士擢升为江苏巡抚。在苏州做两年江苏巡抚的任期内,吏治严肃,民俗清嘉。两年后,遂升为礼部尚书。离任之时,苏州百姓休市三日,塞道挽留,聚哭辕门,数万人焚香送别。后来在胥门接官厅建了一座“民不能忘”石牌坊,纪念这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清官。

       那日我在石牌坊前,倏然间若有所思起来。“民不能忘”,看似只是四个最为简单朴实的文字,然其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对于为官者而言,应是自我告诫之词,而对于百姓来说,则是心中的期盼。古人尚有此种胸襟和情怀,反观当今之“官人”,则当羞愧赧颜。“民不能忘”,有些人早就忘记,或已忘得差不多了;有些人眼里和心中或许就根本就没有这个“民”字,于是也就不存在“忘”的问题了。套用一句成语,就叫做“民之不存,忘将焉附”!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一年一度的古胥门元宵灯会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万人云集观花灯

 

                                                                                                                                         写于2014年4月7日

附:网载“民不能忘”旧影一张,谨此感谢原作者

【原创】心泊东吴(10)《胥门》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