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1日下午,因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参加“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来苏演出的导赏活动,而未能出席在苏州雨村美术馆开幕的“淼•再造——2013苏州当代艺术展”。
9月29日上午,我正好去南门办事。事毕,顺便去位于新市路的雨村美术馆观看了这次展览。
展览由苏州雨村美术馆主办,苏州市油画雕塑院协办,策展人为雨村美术馆馆长王晓东先生。展览共展出国内外35位艺术家的油画、装置、影像等艺术作品80余件,作品视野开阔,构思新颖,并融入了江南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本次展览主题为“淼”,语出屈原《楚辞·九章·哀郢》“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之句,就字面解释,为大水汤汤,渺无边际之意。其独特的三“水”叠加和组合的字形,亦暗喻了苏州作为江南水乡的特点。主办方的办展意图和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可谓一拍抿缝(苏州话一拍即合之意),水到渠成。
至于“再造”,我认为既可以是对原有艺术形态的一种颠覆性的,脱胎换骨的变革,亦可以是一种全新艺术样式的产生。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彻底的,也可以是改良的;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这种出新意、反常态、合潮流、扣时代的当代艺术,对于繁荣艺术的百花园,具有积极的探索和催化作用。

据了解,继本届“淼·再造”展览后,今后“再造”系列还将持续举办五届,主题依次为“垚”、“森”、“鑫”、“焱”、“众”,涵盖了“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再加一个“人”字,如是,既有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质,又有主观认知的潜能意识,以求物与物的融通,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办方希望以一个系列的活动,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一个新的思维与实践的窗口,展现苏州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的现状,引发艺术家对本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的思考,揭示苏州这个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城市与当代艺术发展的独特关系,并更好的体现当代艺术的实验价值和先锋意义。
P1 扬子江大桥
连接海门和苏州(摄影) 作者:查尔斯·杜克斯

P2
金色晨曲(摄影)作者:查尔斯·杜克斯

P3
2013(布面油画)作者:杨鸿

P4
彼岸系列之一(布面油画)作者:庞永杰

P5
潜行者(不锈钢)作者:杨明

P6
隐喻之二(布面油画)作者:孟新国

P7
我和模特(布面丙烯)作者:乔万华

P8
13(太空棉、枯树等)作者:王绪斌

P9
至此等待(布面油画)作者:葛辉

P10 至此等待(布面油画)作者:葛辉
P11
至此等待(布面油画)作者:葛辉
P12
最后的晚餐(手工纸丝网版)作者:龚栖

P13
无题(宣纸墨汁)作者:黄圆静

P14
痕迹(布面油画)作者:刘平

P15
无边的海(布面油画)作者:王南飞

P16
静静的黎明(布面油画)作者:王南飞

P17
巫山系列三(陶瓷、玻璃装置)作者:黄非

P18
体育老师李建豪(布面油彩)作者:梅十方

P19
长河(布面油画)作者:刘兵

P20
头上长角的人(布面油画)作者:蔡猜

P21
荷花(装置:不锈钢、亚克力刻字、水) 作者:张玉瀛

P22
分享幸福(铁盒综合材料)作者:成艺

P23
土生糖玉(布面油画)作者:朱亮

P24
(混合装置)作者:Nathanael D.Pelton/苏平

P25
灵韵(布面油画)作者:马东民

P26

*
所附图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3年9月3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