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花园”原名“羡园”
严家花园大门
知道严家花园,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工作的单位有一位文静贤淑,大家闺秀的女艺人,绣得一手好女红。她和厂里其他十一位艺人共同绣制的巨幅苏绣艺术精品《毛泽东主席绣像》,后由厂方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永久性收藏。后来知道,她是严家淦的胞妹,木渎的严家花园是他们家族的财产。

怡宾厅正中悬挂着漆雕“羡园”全景图

怡宾厅右侧摆放着大花轿

尚贤堂
其为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明朝建筑,因梁上有帽翅,俗称纱帽厅;而厅中直柱均为
楠木,故又称楠木厅,此厅主要用于接待重要客人、举办红白仪式、祭奠祖宗和商议族内大事

明是楼
严家的内厅明是楼,是主人全家生活起居的地方。现在布置了严氏家族史馆,详细
介绍了严氏由来和严家后人的情况,严家是木渎大族,其后人经商从政,名声远扬,代
表人物有严家灿、严家淦、唐人等。

澹香

儒雅
“严家花园”,曾名“灵岩山居”、“端园”、“羡园”,历史上几经风雨,几易其主。因最后一位园主姓严,当地人习称“严家花园”。

友于书屋
当年严家馨的子孙们用功勤读的地方

海棠书屋
严家子孙读书之处,因院内遍植海棠而名

燕雀好语,桂兰幽香

清荫居
“闻木樨香”水榭

榭中有联云:“闻香思折桂,攻读仰收萤”,寄托了园主期望子孙得中功名的美好愿望
严家花园堪称苏州园林之精华。园内布局疏密曲折,高低得宜,局部构筑精巧雅致,婉约幽深,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等人曾数次考察此园,著述论说,评价极高,推崇备至。故有“虽处山林,而斯园结构之精,不让城市”之称。

环山草庐外景

环山草庐内景

水上小亭

一池清水托假山

幽洞何处

曲桥婉转
据资料记载,这座江南的著名园林,历史上曾先后经历了三位主人。
第一代主人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苏州大名士、《古诗源》作者沈德潜。其官至太子太傅,被乾隆皇帝赞为“诗坛耆硕”。沈德潜原住苏州葑门,雍正七年(1729年)迁隐木渎,建屋筑园,号“灵岩山居”,在此开馆授徒。


盎春亭正姿

盎春亭侧影

芭蕉待雨

蕉打花窗

半轩
第二代主人为木渎诗人钱端溪,于道光八年(1828年)买下此园。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起名“端园”。此时,宅园师法自然,规模初具,故龚自珍对此园有“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之赞美。

长廊幽深

听香廊

古石榴

清苑轩

品茗赏景

澈亭
第三代主人为木渎首富严国馨,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购得此园。由香山帮建筑大师姚承祖率能工巧匠精工细作,重茸一新,成为其平生最满意的作品。因严国馨的母亲朱太夫人仰慕前贤,故改“端园”为“羡园”。

忆梅
婀娜多姿

挹翠亭


边门

幽静
严家花园历经三代主人,前后两百多年之努力,无论是岁月沧桑,还是人文积淀,皆赋予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名园风范。然就是这样一座江南名园,只可惜后来毁于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炸弹之下。

窗外秀景

窗中盆景

青翠一瞥

绿盖

生机

绿意盎然
第三代园主严国馨之孙严家淦生于此园,后来成为中华民国的一代风云人物,曾出任台湾省主席、行政院长、总统等职,于1993年12月24日逝世。2002年春节,严家淦的儿子—严隽泰夫妇首次在苏州故乡过年,见到按原样重新建造的“严家花园”,不胜感慨地说:“重建严家花园,是他父亲的宿愿,母亲的遗嘱。”

严家淦生平图片展

左:严家淦与蒋中正合影
右:蒋经国贺书

“故园生辉”地屏

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朱大霖书法

书法家张一冰艺术展馆

“羡园”碑记
严家花园占地十六亩,为宅第园林。其坐北朝南,沿中轴线布置建筑。自前而后为照壁、门厅、轿厅、大厅、楼厅。除中路三间五进住宅外,另有春、夏(西侧)和秋、冬(东侧)四季景区。其间厅堂廊屋构筑典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池塘假山叠理巧妙,花草树木蓊郁芬芳,更有那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在欣赏秀丽园景之时,追忆前人,怀古思幽,念天地之悠悠,独悠然而神驰。

“桂馥兰芬”砖雕门楼
其意为像兰草、桂花那样香气浓郁,历久不衰

和合二仙

清漪桥远景

清漪桥近景

清漪桥三字由林森题写

人文脉络
不管严家的后代现况如何,或从政,或经商,或从文,抑或……,有的业已扬名,有的默然无声,但人的生命总是短暂的,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拥有一个安宁平静、和谐温馨的生活或许是最重要的。我更关注的是,作为严家的遗产-严家花园,国家和政府怎样把它保护修缮得更好,让这座江南名园青春永驻,生机盎然。
写于2013年8月1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