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下塘街的“榜眼府第”大门
关于古镇木渎,我之前写过八篇诗文,分别介绍了名山(天平山、灵岩山),老街(山塘街、下塘街、南街等),古桥(永安桥、西津桥、虹桥、廊桥等),禅寺(明月寺)等风貌,而那些浸濡着历史人文的私家园林及其风情还未涉及。
兹将陆续整理手中所摄之照片,按自南向北,由东至西的地理分布,先从下塘街的“榜眼府第”说起。

入口

一池莲荷

绿意盎然

百年石榴

曲廊萦回
按照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榜眼是仅次于状元的衔头。木渎的“榜眼府第”为何人所有,因何而名?斯乃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考中庚子科一甲二名进士,即为榜眼。
初知冯桂芬,还是在临顿路旧学前北边史家巷的“冯桂芬祠堂”。那时我在其西边的一家工厂上班,祠堂时为“史家巷小学”占用,现为“苏州刻字厂”所在。一个男孩子,得此女性名字,是由于他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或许命中注定这棵桂子芬芳自远,他自幼博览群书,通晓经史,以才学负名乡里。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素昧平生的冯桂芬,称他为“百年以来仅见”的人才,并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

“邀月招云”牌匾

“邀月招云”水榭正影

“邀月招云”水榭侧影

廊榭蜿蜒

闲适静逸
冯桂芬性格刚烈,嫉恶如仇,有联云:“官久方知书有味,才明敢道事无难”,正是对冯桂芬一生仕宦生涯的总结。他高中榜眼之后曾留在京城任翰林院编修,因不满官场的腐败,不久就愤然辞官回乡。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针对鸦片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四十条改革建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采西学、制洋器”,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

冯宅大厅“显志堂”外景

“显志堂”内景
为主人招待贵宾的场所。堂名是主人当年春风得意时所题,显示了胸中的宏伟抱负。
厅内陈设古朴高雅,彰显了主人的儒雅风范

“显志堂”精美的雕花门窗,木雕为“冯宅三宝”之一

“校邠庐”书房

冯桂芬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手稿
针对鸦片战争时期内忧外患的国情提出了四十条改革建议
榜眼府第为冯桂芬弃官回乡归隐而筑,占地约十亩。其布局为前宅后院,坐南朝北,有照墙、门厅、大厅、楼厅、花园,形成一条纵轴线,是典型的清朝中期江南宅地园林风格。前宅先存三进,分为门厅、大厅和楼厅。出大厅西折有花篮厅和书楼。花园在原园址废墟上重建,以池为中心,厅、轩、廊、榭、桥精巧布局,湖石假山点缀其间,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充满了诗情画意。

冯宅内厅“芙蓉楼”

“芙蓉楼”内景局部

家具陈设

“怀铅提椠”匾额:意为“常带书写工具,以备写作之要”

窄弄幽长
冯宅在十年浩劫中遭到严重破坏,1998年,政府斥资开始修复,除了对建筑按原貌进行整修外,还设法丰富和充实建筑的文化内涵,遴选了大量唐宋诗词和古代格言警句,在室内所有长窗、短窗、隔扇的堂板和上、中、下夹堂板上,刻以诗文图画,使每扇窗页均向游人展示一个历史性的诗化了的艺术画面,一个独特的主题构思,形成“诗、书、画、刻”四绝的独特的艺术风景线,成为冯宅古建筑特有的一大艺术特色。

“盛世滋生图”石雕,为“冯宅三宝”之二
此图由木渎民间雕刻家所刻,由八块长一点二米的灵岩山砚石组成,采用阴刻手法,
画面线条流畅,气韵生动,成功地表达了原作意境。
此图又名《姑苏繁华图》,由清人徐扬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绘,全长1225厘米,
主要描绘了康乾盛世时苏州的繁华景象,具体内容为“一城、一街、一镇、一村”,而木渎
占了一村、一镇,因此在民间流传着这祥一句话:“姑苏繁华图,一半在木渎”,木渎当时
的繁华可见一斑

“鸣凤在林”
砖雕门楼:砖雕为“冯宅三宝”之三

“通德高风”

“含山亭”:登高望远,目抵灵岩

戊寅亭
处身于如斯充溢着幽雅风和书香气的环境里,脚步在风景间穿行,思绪却在时空里穿越。感怀着古人为我们留下的物质遗存,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想来不免有些汗颜。我们的思想好像已被藩篱禁锢,品行好像已被物欲玷污。对于当今这个社会,我们似乎有些愕然、愤然和茫然,以至于不知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

冯桂芬生平介绍

冯桂芬总纂“同治苏州府志”
写于2013年8月7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