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三日上午,我饶有兴趣地参加了苏州雨村美术馆组织的“遣兴陶情-雨村村民手绘陶”活动。

透过幽长的走道,可隐约看到苏州现代陶瓷艺术馆的入口

不起眼的小门内,隐藏着一个陶瓷的大世界
活动现场安排在“苏州合壹现代陶瓷艺术馆”内,一处闹中取静,大隐隐于市的所在。这家取“天人合一”之意的陶艺馆,在原来“苏州二六七厂”的老厂房里,经过简约化、艺术性的装饰改造,将陶瓷艺术创作、彩绘、烧制和陈列、体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兴趣的人们可以在这里啜茗论艺,品味陶风瓷韵;按样定制,觅得中意之品;甚或DIY一把,感受其中乐趣。

陶艺馆朱老师给大家介绍陶瓷的历史、分类及其制作方法

陈列柜上的陶瓷艺品琳琅满目

整个活动分两部分进行。先由朱老师介绍釉上彩、软彩(粉彩)、硬彩(珐琅彩)、新彩等知识,让大家对中国的陶瓷历史,尤其是彩绘瓷的形成、发展和制作工艺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接着在苏州著名画家宋朝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分别在素坯盖罐上进行釉上添彩,按自己的喜好手绘。

动手绘制,DIY一把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我非绘画之人,只是爱看而已。平日里即便是在平面的纸上亦未曾有半点笔墨,更何况在立体的瓷上。且在瓷器上绘图,除了落笔感觉较硬,容易打滑外,还要考虑图案线条和色彩的合理运用,如遇上下分体结构的器型,则构图要有互相呼应,成为整体。在用色上还得考虑入窑经750度左右温度烧制后的变化。若非亲身体验过,或几经实践而形成经验,掌握技巧者,要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釉上彩瓷器几乎是不可能的。

著名画家宋朝老师向维克多面授机宜

部分村民的手绘作品
然村民中不乏绘画高手,看他们的构思创意,图案布局和用色,笔法娴熟,妙笔生花,我在一旁只有钦羡和佩服的份了。于是战战兢兢地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了几株竹子,也算体验了一把,附庸了一回风雅。

宽阔的空间,凝滞的时间

我的拙作
本周五,我领回了已经烧好的瓷器盖罐。发现竹子的颜色与我画时用色基本一致,而落款等红色有点脏,几乎变成了咖啡色,可能与只有一支笔,绿色用过后没有洗干净有关。
如今,这只彩绘盖罐成为家里众多摆设中的一员,端放在我的案头,有点“孤芳”自赏,敝帚自珍的意味。并不是因其有什么出彩之处,而是平时看到它,能时时提醒自己,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大到老,学到老,学不了;能常常回味自己遣兴陶瓷时,享受的过程,愉悦的心情。

愿宁静的时光陪我慢慢变老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3年8月1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