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六日下午二点半,“无边水色-中国当代水彩画作品展”在雨村美术馆拉开帷幕。那日下午,我因事未能亲睹开幕式盛况,拜托在苏州文庙古玩城开店的“大吉行”黄老板(新浪博客名:子牛)前往现场,索要了一本该展览的画册。
之后的6月10日,我在取画册的同时,便到雨村美术馆五楼的展厅,观看了本次展览。因未带相机,故只用手机随拍了部分作品。

画册中收集了九位参展画家每人八幅作品,总计七十二幅
观摩本届展览,给我的感觉是,总体水平较高:1.展会名称富有诗意。无边水色,紧扣了水彩画的一个“水”字,又寓含着其色彩的变幻无穷;2.参展作者颇有名气。九位画家中,有享誉国内的当代水彩画家丁寺钟、高柏年、刘亚平、陆庆龙、周刚,还有贝戌民、姜竹松、黄海、宋朝四位本土著名水彩画艺术家;3.构图敷色凸显特色。水巷、小桥、渔港、乡村、花卉、静物,视角独特,题材广泛。在有限的画幅内,写境于幻化梦影之虚实之间,融情于酣畅淋漓之水色之中,让广大观众品味到艺术蕴含的魅力,享受到艺术带来的乐趣。
应该说,水彩画以其形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当今画坛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说来也怪,在我国美术学院的现有架构中,有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四个系的建制,唯独没有水彩画系,在叹其缺憾的同时,我认为这或许也是好事。因为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靠科班能解决的,没有呆板的教条和模式,反而能使艺术创作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富于想象,充满活力。
“水彩画”,顾名思义,就是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作画的表现方式。就其本身而言,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颜料本身具有的透明性;二是绘画过程中水的流动性。由此造成了水彩画不同于其他画种的外表风貌和创作技法的区别。颜料的透明性使水彩画产生一种清澄明澈的画面效果,而水的流动性会生成淋漓酣畅、洒脱灵动的画境意趣。

杭鸣时的画作
据资料介绍,水彩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到公元九世纪,比十五世纪起源于荷兰的油画还早。当时无论是在希腊、罗马、叙利亚,还是拜占庭,大多数细密画都是用水彩与铅白混合制成的一种不透明的水彩来画的。而此时正值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十分重视手稿创作,他召集了许多交替使用透明和不透明水彩的大画家。这种混合使用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后期乃至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已普遍将水彩应用于细密画中。事实上,这些就是水彩画的雏型。之后历经18、19世纪欧洲水彩画的兴起;尤其是英国多位水彩画家们努力所创立的丰硕成就,水彩画趋于成熟,日臻完美。
雨村美术馆馆长,也是本展的策展人王晓东先生如是说:“无边水色-中国当代水彩画作品展”向大家呈现当代优秀水彩画艺术家的思考与表现,展现当代水彩画艺术的发展方向,也为我们苏州艺术爱好者提供了目睹当今水彩画发展趋势的机会。无边水色,它向我们展现了水与色的美是如此的丰富,而这将是我们共同的诗境!
因手机拍摄原因,图片质量不尽如人意。现将每位艺术家的作品贴出两幅,便于朋友们了解一个大概。如要看个真切,还得身临其境,因为展览将持续到6月22日。
丁寺钟
(徽州系列-砚山村的春天)

丁寺钟
(徽州系列-故城晨曦)

高柏年
(古物系列之六)

高柏年
(古物系列之八)

刘亚平
(港湾之一)

刘亚平
(港湾之五)

陆庆龙
(草垛)

陆庆龙 (草屋)

周刚
(书报亭1)

周刚
(书报亭2)

贝戌民
(小巷深处)

贝戌民 (荷风四面)

姜竹松
(鸡冠花系列)

姜竹松
(记忆)

黄海(过街楼)

黄海
(黄昏塔影)

宋朝
(今早有雨)

宋朝
(雪夜无声)

写于2013年6月1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