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虹桥,位于吴江松陵东门外,跨太湖通往京杭运河及吴淞江的隘口。原名利往桥,俗称长桥。因桥形“环如半月,长若垂虹”,故名之。初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为石墩木桥。南宋德祜元年(1275)毁于兵乱,同年(亦即元至十二年)重建为85孔,元大德八年(1304)增至99孔。元泰定二年(1325)改建为连拱石桥,共72孔,长500米,桥中建方亭,名曰“垂虹”。桥两堍立“汇泽”、“坻定”两亭,并镇以石狮。明永乐二年(1404)改砖砌桥面,翼以层栏。明成化、清康熙及嘉庆年间几经修缮。至民国四年(1915),桥堍两亭、石狮、桥面栏板已无存,桥孔亦半陷陆地,环以庐舍,仅存44孔,曾加整修。1952年又稍加整修。1967年5月2日夜大部塌毁,今仅存东西两端十七孔(东堍十孔,西堍七孔)。1983年7月1日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再次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曾有百余位名人为之吟诗作画,极尽溢美之词,对其赞叹不已。我曾在【鲈乡泛舟(6)《垂虹景区》】中列举八首诗词和三幅画作,拜读吟诵之间,朦胧中恍若依稀见到垂虹桥蜿蜒飘逸的身影。
但这毕竟是幻梦一场,梦醒之后,心中的那份怆然情结仍挥之不去,于是便有了这阕《垂虹桥》的词。调寄《雨霖铃》,平仄不论:
垂虹已坠,
残姿犹存,
风韵何觅?
江南第一长桥,
只顷刻间,
坍圮断截。
七十二孔明月,
竟霎然湮灭。
实堪悲,
胜迹佳景,
终难逃厄运覆劫。
近千年来烟雨历,
看世间沧桑几更迭。
历代骚人墨客,
诗书画,
鲈乡雅集。
浅吟低唱,
悠悠然似洞箫短笛。
纵数百遗篇相诵,
亦难解心结?


写于2013年1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