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日从“曹家渡花市”的万航渡路大门出来,一眼就看到了这座庄严肃穆的教堂。哥特式的建筑,高耸的十字架,几乎已被周围已建的和在建的的高楼所包围,看上去矮了很多,只在万航渡路一侧留有豁口。

教堂圣堂入口和内院

我隔着马路看见教堂院墙的门开着,便走了过去,方知其为“曹家渡圣弥额尔天神堂”。 门口张贴的告示上,明确的写着做弥撒的时间:平日(周一至周六)弥撒:上午7:00整,主日(周日)弥撒:上午8:00整,每月首星期五上午8:00-10:00为“明供圣体、圣体降幅”。

教堂侧影,隔着万航渡路拍摄

彩绘玻璃,讲述圣经故事
这座全新的“曹家渡圣弥额尔天神堂”地处长寿路(普陀区)、长宁路(长宁区)和万航渡路(静安区)三路交界的繁华地段,其优美独特的哥特式造型成为曹家渡地区的一个新地标。该堂的土地面积为800多平方米,圣堂面积为400多平方,可容纳300多人一起参加弥撒礼仪。神堂主体建筑高12米左右,钟楼连十字架高13米,成为该区域地标性建筑。神堂建筑共分两层,底楼为本堂神父生活、办公、堂区活动区域,二楼为圣堂。

圣堂内祭台

左图:主祭台左边为耳堂,内设佘山圣母小祭台
我沿着神堂的侧墙来到了内院里,发现二层圣堂的门虚掩着,便拾级而上。看到门中间夹放着一个软垫,显然是为了避免门的撞击声,以免敲碎了这里的宁静。
中午时分,显然早已过了弥撒时间,圣堂内阒无一人。我伫立着环视整个圣堂,高旷的空间,彩绘的玻璃,精美的装饰,静寂的氛围,让人只感到个体之渺小,精神之微妙。我想,圣弥额尔-“代表主的荣光”,信教之徒于此,心灵得以栖息,与天主得以相遇,其祈愿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圣堂入口处右侧所设

圣堂入口处左侧所设
诚如该天神堂邢主教提醒信友们时所说:任何建筑,都有一个牢固的基础。“磐石”,意即“基石”,牢固的建筑物仰赖的是深度的“磐石”。感谢天主使我们有了新的圣堂,我们在圣堂里祈祷、参与弥撒、聆听圣言,圣言,可以使我们在信仰上成为“活石”。这“活石”就是我们的心,“我信”就是这块信仰的“基石”。
内院里的心形雕塑,是否正如主教大人所言之“活石”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2年11月19日
附:“曹家渡圣弥额尔天神堂”历史沿革:
1919年法籍修女鲁依斯佩·金闺在曹家渡传教并建圣弥额尔堂。1921年,曹家渡的热心教友曹毛媛捐出了三间平房和一块空地作宗教活动场所,后改建砖木结构楼房一幢,即老堂。1930年,在出生于奉贤的唐卓中神父主持下,由南通富商,天主教友郁建生捐献土地建成临时新堂。1931年(民国22年)升格为总本堂。1933年,外籍晋神父在新堂侧建三上三下共六间神父宿舍。1935年,本地神长双胞胎徐神父邀请建筑师潘世义设计主持筹建大堂工程。但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暂缓,工程队在小花园葡萄棚旁建弥额尔天神像供奉。1937年上海教区从松江总铎区划出一部分堂区设立嘉宝总铎区。总铎座堂设在曹家渡圣弥额尔堂。
解放后,宗教活动逐步减少,时至1958年,因教育收归国家,于是撤掉修女住所,将圣堂移至北曹家宅108号(即长宁路108号)。
文化大革命期间圣堂关闭,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12月25日,曹家渡天主教堂重新恢复开放。几年后,长宁区教育局为补偿占用小学内的楼房之面积,将地处曹家渡堂后面的原幼儿园所在地划归教堂。直至2004年,曹家渡堂所在地区恰逢旧区改造,于是规划再次移地新建教堂,新堂的奠基日为2009年4月25日。
历经两年半的建造和装饰,于2011年9月29日,三大总领天神瞻礼之际,崭新的“曹家渡圣弥额尔天神堂”在众多神长教友的关心奉献下隆重开堂。邢主教主礼,二十三位神父共祭,举行了隆重的感恩圣祭。逾千名教友和六位修女参礼。徐家汇合唱团也应邀前来,共同庆祝这振奋人心的开堂盛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