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宁路中山公园正门

园内“中山公园”绿化字

中山公园导览图
中山公园,顾名思义,与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化名)有关,为纪念这位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伟人而命名。
我曾去过宁波的“中山公园”,这在博文“屐痕甬城(7)《中山公园》”已有介绍。除了优美的环境外,随处可见与中山先生有关的的人文景致。在其浓郁的氛围中,让当今中国之民众,在享受安宁生活的同时,缅怀这位伟人曾经为振兴中华所作出的毕生奋斗和不朽功勋。

大门口前方的绿化景观造型

大树底下好“乘凉”

湖石之趣

垂钓之乐

别有洞天

黄菊吐芳

光影婆娑
上海的中山公园,以前我不知经过了多少回。因常去虹桥开发区办事,有时从上海火车站西南出口,乘941路公交至古北路站下,再沿古北路南行到达;有时在火车站乘地铁4号线至虹桥路站下,转乘911双层巴士前往;有时要赶时间,则采用了两段法,即在火车站先乘地铁至中山公园站,再打的(上海人谓之“差头”)到达目的地,如是可节省一半费用。
这次(本月14日下午)前往,纯属偶然。是我从曹家渡花市逛了出来,沿着万航渡路西行,不经意间先看到了右边的华东政法大学,左边竟是中山公园2号门,于是便从此门而入。
毕竟是一个有些年头的老公园了,园内树木葱茏,植被极好。然而,当我兜遍了上海中山公园后,竟没有看到中山先生的任何痕迹,让人不免有些遗憾。

万航渡路2号门

婀娜多姿

独木傲霜(十二景之一)
大悬铃木来自意大利,1866年由花园园主霍格种植,至今已
经历146年沧桑岁月。其树高30米,冠幅31米,胸径约1米,目前为
华东地区树冠最大、树干最粗、树身最高的悬铃木。

枫叶渐红

绿草如茵

漫步林荫

绿色旋风
这座始建于1914年,后来也是以“中山”命名的公园,尽管少了与此相关的人文景观,但就其整体环境而言,不失为一座规模宏大,林木蓊郁,花草遍地,景致优美的园林,成为上海市民健身娱乐,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据资料介绍,中山公园原称兆丰花园(JessfieldPark)也称极司非而花园,原是英国兆丰洋行大班、地产商霍格(H.Fogg)在上海西郊的私家花园,由极司非尔路通往静安寺。霍格将花园北半部靠近苏州河的部分卖给了美国圣公会,圣公会在那里创办了圣约翰书院,以后发展成圣约翰大学,也就是今天毗邻中山公园的华东政法大学。1914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花园南半部改建为租界公园,定名为兆丰公园,实质却属于越界筑路。公园当时占地320亩,大门位于白利南路和愚园路路口。1943年日本占领军将租借交还汪精卫政权,兆丰公园于是改名中山公园并沿用至今。

静若处子

牌聚绿林

童年游乐

自娱自乐(大理石亭)
“石亭夕照”为十二景之一。大理石亭是1935年迁建园内的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建筑,
1999年列为“上海市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石亭面对大草坪区,亭后以龙柏树为屏障,
极富欧陆古典园林情调。

吹拉弹唱

竹径通幽

紫藤廊架
现今的中山公园,总面积21.42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21.42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11.86万平方米,水面面积1.22万平方米,草坪面积3.69万平方米,树木260个品种,3万多株。园内地形起伏、坡度自然、灵巧迂回、曲径通幽,集欧洲自然式庭院风貌和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于一体。有大小不等的景点约120余处。这些景点因景而异,各具特色,其中“银门叠翠、花墅凝香、水榭絮雨、绿茵晨晖、芳圃吟红、双湖环碧、荷池清月、林苑耸秀、独木傲霜、石亭夕照、虹桥蒸雪、旧园遗韵”
这十二处景点,被评选为“中山公园十二景观”,成为公园内特色突出并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观。

花墅凝香(牡丹园)十二景之一
牡丹园建于1956年,以盆景式树坛为中心,有大小15个牡丹花坛、颇有历史记载的
“殿春花墅”遗风。

牡丹园内的牡丹亭(原名中国式凉亭),始建于1916年

芳圃吟红(月季园)十二景之一
月季是公园的特色花卉。初在园内散植,为方便游客观赏月季而辟建月季园,成为旧
上海著名的月季培植园地。1956年扩建为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两处月季园。2001年再次扩建,
使园地面积扩展到3300平方米。

四角凉亭

绿洲山子

依东美术博物馆
要说我最喜欢的,若说花卉,莫过于园内的牡丹园和月季园,虽说国色天香未当时,然花中皇后依旧美丽嫣然;倘论草木,则莫过于那高大的香樟、梧桐和大草坪了,让人品味到了高远深邃的意味和境界。
我看到大草坪的大理石亭内外,有人在优雅的跳舞,草坪边的走道上,有些人在尽情的放飞风筝,不少残疾人像聚会一样,在那里驻车观望,分享快乐的时光。魁梧高耸的梧桐树下,一排排靠背椅上坐满了人,大多为老人,在此安度晚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初冬的暖阳,一副安然的样子。

曲径幽亭

幽径何处

梧桐参天

肖邦塑像
波兰上海肖邦纪念像筹建委员会赠予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 作者:陆频
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区,绿茵绵延,视野开阔,周围有众多景点簇拥,富有
自然风光,是公园景区精华之所在。

绿意盎然
这一幅幅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交融的景况,是可以入诗入画的。为尊重他人起见,我并没有拍摄近景,而只是作为风景一起入画,以记录下当时眼前的美景和怡然的心情。

虚席以待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2年11月1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