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介绍了五座桥,本篇要说说另外七座桥。
有些古桥,现在从审美角度看来虽不尽完美,也可能限于观察空间之逼仄之原因,有的甚至样式司空见惯,或许并不是最初的原貌,亦可能由于后人修缮时改动?但由于其在历史占有一席之地,同样为古镇增色添辉。如“虹桥晚照”、“斜桥分水”、“姜潭渔火”等,自古就是木渎十景中著名的景点;又如人称“大双桥”的“邾巷桥”和“斜桥”,“小双桥”的“西安桥”和“小日晖桥”,“姐妹桥”的“东安桥(即邾巷桥)”和“西安桥”,互为股肱,相映成趣。
古桥是有生命力的。虽大多年代久远,历经沧桑,但留存至今,仍在发挥实际功用,不仅造福一方百姓,还成为古镇优雅别致的景观。可见修桥铺路,自古就是人们所崇尚的善事。至今一些古桥上还保留着这样的石刻,有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不易辨读,但有的却清晰可见,成为当时善举的有力佐证。
虹
桥

站在虹桥上向西眺望,西施桥映入眼帘
虹桥,始建于宋代。每当夕阳西下,放眼西望,可见夕阳的余晖正和香溪、虹桥形成一线。迟暮的霞彩把香溪水染成一匹彩绸,给两岸的粉墙黛瓦披上了一袭朱纱,绚丽无比,这就是木渎十景中著名的“虹桥晚照”。
“雨余霞绮落云间,绚作晴虹跨碧湾。好在红栏高处倚,举头无限夕阳山”。这是清代诗人吴溥对虹桥一带景色十分形象的描绘。我想再有空时,一定要候着薄暮时分去,亲身感受一下“虹桥晚照”的美景,发一“夕阳无限好,何必叹黄昏”之感慨。
邾巷桥

邾巷桥东侧
邾巷桥,原名东安桥,又名猪行桥,建于明代。横跨胥江,连接中市街和下塘街,与斜桥成犄角之势,并称“大双桥”。刻有桥联为:“吴越千年分清浊,香胥两水汇一流”。
邾巷桥原称东安桥,是相对西安桥而言,谓之“姐妹桥”。后因南岸桥堍一带的下塘街上,以前开设了很多苗猪行,因此这座桥就被约定俗成地称为“猪行桥”,取代了“东安桥”之本名。
如此通俗的桥名,终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木渎人改写。“猪行桥”改为“邾巷桥”,“猪”与“邾”本谐音,而“行”(
háng)与“巷(xiàng)”在吴语中则读音一致。于是,桥南堍正对的一条小巷亦改为“邾巷弄”,如此脱俗,多少有了些文化的意味。
斜
桥

斜桥南侧,香溪出口
斜桥,位于西街东首,始建于宋皇佑四年(1052),1965年吴县人民政府拨款大修,将原石级式改建成平坡式,桥的高度相应降低。我记得九十年代中期常去西街,经过斜桥时感觉桥面似乎还陡些,以至于我坐在朋友的摩托车后面,总提醒其过桥时慢些,但现在却较为平坦了。

斜桥北侧
看似平常的斜桥,在古镇十景中却有其地位,即“斜桥分水”。沿太湖而来,流经西街的胥江水,和源自光福铜坑,从灵岩而来的香溪水,在桥洞南口相汇,合二为一。由于香溪水较为清澈,胥江水略显浑浊,两条河流在斜桥下交汇时,一清一浊,形成一条泾渭分明的分水线,非常独特,堪称奇观。当然,这种自然景观平时不易察觉,最宜于在汛期或大雨时观赏。

左侧为斜桥,胥江水与香溪水交汇处,前方为邾巷桥,一纵一横,构成大双桥
西 安 桥

西安桥北堍
西安桥,站在西安桥上向东望去,就是百步之遥的东安桥,两桥一座精致,一座雄丽,遥相呼应,俗称“姐妹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就是著名的木渎古“十景”之一的“姜潭渔火”。每逢夜幕降临,岸上的万家灯火,满天闪烁的繁星与江中的点点渔火相映成辉,让人留连忘返。

左侧为小日晖桥,右前方为西安桥,一纵一横,人称小双桥
小日晖桥
小日晖桥,位于姜窑路东首,南街最北处。与西安桥形成直角,并称小双桥,与苏州城里阊胥路万年桥大街处的“小日晖桥”同名同姓,看来十分亲切。
蔡家桥

蔡家桥北望
蔡家桥,位于山塘街东首与中市街连接处。桥西堍朝北沿河的一条小路,叫下沙塘。站在桥面向北望去,旧有“下沙落雁”景点,为木渎古镇“十景”之一,现在尽管已不复再现,但沿岸景致亦是体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特点,十分耐看。
张家桥

张家桥北侧

张家桥桥顶石板花纹
张家桥,位于南街中段最南处。这座桥,一眼望去并不起眼,桥栏早已被简陋的钢筋水泥所取代,唯有桥板和桥柱石基,证明这也是一座古桥。东南桥柱上镌有“道光五年孟秋吉日”,西南桥柱上刻有“济善堂募捐重建”。

张家桥东堍

张家桥西堍
后加的栏杆与原桥风格不一致,也是年久失修,陈旧破烂。东首南侧的房屋已拆毁,西首两侧垃圾成堆。倘若你亲临此境,也会不禁心生感慨:一座古桥与人们相伴了多少年,今天我们难道没有良方将其修缮并尽可能地恢复原貌,甚至还要狠心地将它遗弃,任它不久后消失于人们的视线?

张家桥南侧
救救古桥,当然不止木渎古镇,不止张家桥!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2年3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