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2011-11-06 21:17:11)
标签:

文学/原创

见闻

摄影

苏州火车新站

杂谈

分类: 世事洞明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中规中矩的电脑体“苏州站”挂于飘檐下,略显呆板,没了个性,

让人看了总不舒服,并心生诧异:人文苏州没了书法大家?


 

    因业务联系需要,常借助火车这个交通工具外出办事,于是便与苏州火车站结下了不解之缘。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苏州火车站发展历史文字介绍和图片


 

    说起苏州火车站,它的历史已经有些年头了。新站的二楼候车大厅里,在通往城堡式上层平台的楼道内,分别展示着苏州火车站历史变迁的旧影,让旅客在享用新设施的同时,还能对其前世今生有个大致了解。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车站广场两侧对称的西端附房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菱形的顶棚彰显特色


 

    应该讲,目前重新改造修建的新站,相对于老站来说,是一轮“华丽的转身”。无论从外观和造型,规模和气派,功能和设施,都是老站所不可比拟的。它始于2007年11月28日,北站房于2010年7月1日,为配合沪宁城际铁路的开通而仓促投入运营,其时,北广场和两侧配套功能设施还未竣工。目前虽已启用,但南站房仍在建设中。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宽敞的二楼候车大厅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醒目的大屏显示牌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通往二楼候车厅的自动扶梯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二楼候车厅两侧对称的城堡式建筑,底层为公共厕所,二层为卖品部


 

    新火车站改造工程静态概算投资23.23亿元,包括京沪普速车场改扩建工程,新建沪宁城际车场工程,其中站房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地下空间3.1万平方米,雨棚面积7.1万平方米。站场规模将从现有的3个站台6条到发线,扩大到7个站台16条到发线。其中普速车场为4台9线,城际车场为3台7线。预计近期(2020年)该站可日发送旅客5.67万人,日到发旅客列车164对;远期(2030年)可日发送旅客8.15万人,相当于目前实际发送量的2.47倍,日到发旅客列车186对。根据建筑规模及每日客流量,新苏州火车站属特大型客运站。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二楼候车大厅内透光性极好的顶棚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自动化检票口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简陋的“B8”候车区,用于长途“K”和“T”字头的旅客候车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简陋的男厕所,安装小便池的墙上未贴瓷砖,好像是临时的

  
    新客站分地上两层,地下三层,其中地下二层与三层未来将无缝对接正在建设中的苏州轻轨2号线和4号线的站台。以后,所有来苏州火车站接人的社会车辆和出租车都在负一层车站出口附近,方便旅客出站后搭乘。候车区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是下行上海方向始发列车候车区,二层是南京方向、非始发上海方向候车区。另外,该站还设有3个售票场所,数十部扶梯代替步行进出站,并实现自动检票。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旅客走向车站月台,等待火车到来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恰有“G”字或“D”字子弹头列车进站

    新客站还是一个现代化大型交通枢纽,从地下至地上共有5层立体空间,旅客不出站就可完成与轨道交通、公交车、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便捷换乘。而记者了解到,这些完备的功能,在设计上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以流为主”的理念。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出站口两旁遍设旅游接待小站,凸显旅游城市特色


 

【原创】见闻:《苏州火车新客站》
已投入使用的公交换乘站,方便了旅客

    一个新客站,究竟为苏州带来了什么?我想,除了增强城市的开放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融通外,还是发掘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艺术品位的宣传窗口。随着建设工程的进展,各项功能配套将日臻完善。在给广大旅客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还能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写于2011年11月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