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东面拍摄,永安桥结构简练,古韵横生
如果说土地庙那古朴的身姿古意盎然的话,那么永安桥那古拙的身板则是古韵横生了。

从桥东北侧拍摄
从北边去土地庙,原来永安桥便是必经之路。由于年代久远失修,古桥“危”然矗立,被木栅栏拦封保护了起来。于是便在桥的东边建一新桥,供人过河,桥名似还未定。

永安桥北堍
永安桥,具体建造年份已不详,据民间传说为仙人所造。由于座落在西泾村(即旺墓村),所以称之为“西泾桥”。桥为搁梁式三孔石板桥,材质为武康石,用条石榫接而成,不见砂浆粘合的痕迹。桥洞两侧桥柱上方各向外偏斜,使桥洞形如扇子,优美开阔。从力学的知识分析,这样设计有利于承受重力,倾斜而不失稳定,故能承载桥面两条各重达5吨的条石,足见造桥工匠设计水平之高。故五百多年来,永安桥虽处水陆要冲,桥身仍然稳固、坚实,实在让人有点难以想象。

永安桥桥面

桥洞北侧桥柱:“大明癸亥正统八年季春重建”
我们现在可清晰地看到的桥身正中石条两侧各刻有阳文“永安桥”三字,在桥洞之北侧,桥柱上还刻有“大明癸亥正统八年季春重建”十几个大字,证明此桥应是1443年重建。桥南北走向,跨度26米,宽2.5米,正中桥洞宽为4米,正常水位时水面距桥面最高处4米。

新桥伴老朽,婀娜且窈窕
据我与当地老人攀谈中所知,此桥两侧原还筑有护栏,这从桥的横梁上可看出些端倪。但不知于何时毁坏消失?另据我观察,桥下部分的台基和柱式形式和数量参差不一,是工匠们的刻意所为,还是所谓神仙的随心所欲?看来是后来重建或修缮时找不到与原来大小和风格匹配之石材了?这一切虽已无从知晓,但这又有何妨呢?

从桥西北方拍摄:南侧桥墩在块石外复以四条条石;中间两组桥的立柱条石
数量不等,宽窄不一,左侧为四条条石,右侧为三条条石

从桥东南方拍摄:北侧桥墩台基为块石垒砌而成
永安桥,恍如一位久经沧桑的老者,用自己曾经健壮的身板,供人们通行践踏,默默地奉献着。世上几百年,人间几度秋。不是吗?永安桥历经了世上的风风雨雨,看惯了人间的形形色色,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而它仍然矗立在这块土地上,甚至印记在人们的心里,永保着这方土地的平安。

放棹古桥东,欸乃心境空
写于2011年9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