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物质》
文/丛萌
今天一早打开手机,一连串的短信接踵而来。打开一看,都是基金公司发来的,内容都是感谢我对他们支持并祝我生日快乐。这让差点忘记自己生日的我,感到了丝丝的暖意。
从2007年开始,我除了股票投资外,也买了些三年或五年的开放式基金定投,且大多为股票型或指数型基金。上证指数6124点下跌以来的一轮大熊市,手中所定投的基金,采取高点适时抛出的办法,至今居然还有盈利,若放到现在不动,就等于坐电梯“上上下下的享受”了。但不管如何,做基金定投,相对于股票的拿捏把握,似乎来的更简单些,对投资者个人的素质要求亦低些。
但严酷的事实是,由于指数的下跌,基金公司的亏损比比皆是,数额亦是惊人的。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天相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由于A股市场震荡调整,基金公司的业绩并不理想。61家基金公司旗下763只基金上半年累计亏损逾1254.33亿元,按基金公司单独计算,无一家基金公司整体实现盈利。其中巨额亏损超过50亿元的基金公司有六家,尤以嘉实基金位居亏损榜榜首,金额达83.60亿元。
常言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此巨额亏损,不知害惨了多少基民?基民沦落为真正的“饥民”。
人们不禁要问,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上千亿,要人才有人才,要资金有资金,要区位有区位的基金公司究竟怎么了?这一大批金融界的精英,难道也是“滥竽充数”,混饭吃的不成?他们或许可以编出许多理由来加以搪塞,例如政策调控频,市场风险大,船大难调头等等,但依我看来,无外乎就是这钱不是你自己的,损失些也不心痛啊。他们养尊处优,高额收入,谁来管你基民的死活呢?
我记得电影《南征北战》中参谋长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了”。基金公司若用此来解怀,当然是最合适不过了。在他们心灵得到安慰的同时,广大基民那备受煎熬的心灵是否能得到安抚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唯物辩证法有“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一说,但广大投资者的切身感受却并不如此。基金公司大打亲情牌自然无可厚非,但它变成不了物质,投资者需要更多的物质上的回报。他们蒙受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折磨,不是一早一夕所能缓解的。故呼吁基金公司,一定要将手里的钱,当作自己的钱一样来理财,以真心和实绩换得基民的理解和宽容,拿出切切实实的业绩来,回馈广大的投资者,实现真正的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
如是,则基民幸甚!
写于2011年9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