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屐痕甬城(12):《鼓楼》

(2011-04-14 21:02:38)
标签:

文学/原创

摄影

宁波

见闻

鼓楼

分类: 萍踪浮影

《 鼓     楼 》

 

图文/丛萌


【原创】屐痕甬城(12):《鼓楼》
鼓楼南立面


 

    步中山公园正门而出,沿公园路南行,那便是具有明清风格,商铺云集的鼓楼步行街,与城隍庙、天一广场,并称为宁波的三大商贸娱乐特色区域。最南端紧叩中山路者,即鼓楼也。

    说起鼓楼,恐怕在全国各地有好多处。在古代,常设有报时的刻漏和更鼓,具有日常击鼓报时,战时侦察瞭望之功用,现幸而留存者,亦几度废圮,数次修复尔。成为今人了解历史,凭弔怀古之所在。

    宁波的鼓楼说起来亦有些年头,其始建于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至今已有1190年的历史了,为当年明州(宁波古称)刺史韩察设立州治时的南城门,历史上唤作子城

    千百年来,宁波的鼓楼历经沧桑,或易匾额,或遭毁损。若详看其说明牌上的文字,进而了解其前世今生,就不能不对其肃然起敬了。

    我曾去过南京和镇海的鼓楼,但宁波的鼓楼看起来总有些个别。

    现存楼阁基本建筑结构为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巡道段光清所督建,1989年又进行落架大修。整座城楼占地七百多平方米,总高约三十米,为石砌拱形门。其东北依城墙设有踏道,可拾级登上城楼。楼为五开间,三层木结构建筑,古朴端庄,沉稳大气。因鼓楼几与宁波城同龄,乃其历史变迁的见证与缩影,故“宁波城市发展陈列馆”曾设立其中,可让游客登楼观瞻时,同步了解其历史梗概。

    从正面仰望鼓楼,顶层可见黑底金字的“四明伟观”匾额十分醒目,为明宣德九年(1434年),太守黄永鼎在唐、宋旧址上重建鼓楼时,借宁波所处地理位置的四明山为题;二层镌为红底金字“海曙楼”,为万历十三年(1585年)太守蔡贵易重修时,取唐代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中“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意而题。背面上方悬额则为“声闻于天”。

    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则是在飞檐翘角的三层楼木结构建筑顶层的正中位置,矗立着一座高约6米多的正方形西式钟楼。四面各有一面巨大的时钟,钟楼里面还置有一口大铜钟。这座不知出于谁人的奇思妙想,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钢筋混凝土瞭望台和警钟台,兼具报时和报火警之功能,虽能造福于民,但从建筑美学角度看,把中国盛唐时代的传统建筑与外来的西洋建筑融为一体,似有些不伦不类。说张冠李戴也好,说有机结合也罢,尽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思想内涵而言,令我感慨颇深的,便是历史遗存的刻漏。据史料记载,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新上任的鄞县县令王安石,特为奉国军楼(即鼓楼)的刻漏做了一篇《新刻漏铭》。其文曰:“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勿棘勿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如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通篇读来,其决心革弊维新的意图赫然纸上。

    是的,任何一个朝代,运转既久,不免弊端俱长,败象环生,唯有改革,自我完善,方有出路。其中的“勿棘勿迟”,不为改革之尺度及进程乎?

 

【原创】屐痕甬城(12):《鼓楼》
鼓楼北立面
 

* 所附照片系手机拍摄

 

                                                                                 写于2011年4月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