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从小起,就知道北京是新中国的首都。即便在古代,亦屡为京城。但近来却新获一雅号,谓之“首堵”。因8月24日,美国《外交政策》盘点了世界五大交通最拥堵城市,北京赫然位于榜首,其余依次为俄罗斯莫斯科、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巴西圣保罗以及尼日利亚的拉各斯。据说本次北京上榜,不仅因为城内交通堵塞司空见惯,而且还与这次震惊世界的京藏高速110国道大堵车有关。
首都者,“首堵”也!实在是让人颜面尽失,啼笑皆非。

人们不仅要问:北京怎么了?“首堵”的称号难道是危言耸听,名不副实吗?
非也!谁叫它是首都呢?北京现在人多,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除正儿八经的北京人外,北漂,海归等各色人等蜂拥而入,图事业,求发展,谋生计;车多,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450万辆,其中80%为私家车,道路建设总是跟不上形势发展。尽管已修建有六条环路、高速铁路,政府还限制私家车的使用,但是限行政策依然难以跟上新车的流入速度。
另据IBM进行的世界大城市“通勤者之痛”的调查显示,69%的北京人有时候放弃开车回家,84%的人称交通情况影响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上的表现,每天平均花费1小时时间赶路。

由于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除本地车辆外,进京的车辆也特别多。就以京藏高速公路为例,今年3月份以来,堵车频繁发生。从8月14日开始,京藏高速公路进京方向情况再次恶化,堵车时间持续20多日、被堵车辆绵延上百公里。一条赫赫有名的高速公路长时间内成为巨大的停车场,唤之为“人类历史上最牛的拥堵事件”也不过分。

记得今年春节期间,我曾看过上海东方卫视播出的《壹周立波秀》,由海派清口周立波自编自演的一个段子,说的是他送一位北京的朋友去浦东国际机场乘机返京的事。时过约两小时,他收到了朋友从首都机场打来的电话,说飞机已安全抵达,他即说自己还没到家。等过了一段时间再打电话问北京朋友时,那人说还在回家的路上。段子虽然有调侃成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没有达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程度,只是还原现实而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及九十年代初,我因工作需要常去北京,那时情况还好。由于好长时间没去了,故少了一份切身感受。但现在我有事常去上海,总的感觉是苏州离上海很近,现在的D车和G车三、四十分钟就到;而上海距上海却很远,要去某个地方办事,花上一、二个小时辗转奔波乃家常便饭,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即便在苏州这个中等城市,目前状况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古城区,堵车情况时有发生。至今年八月底,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98万辆,其中私家车87.4万辆,日均上牌400辆,势头迅猛,毫无收敛迹象。
唉!这世界变化真是快。一个以前自行车的王国,短短的二十几年,就蜕变为汽车工业的大国。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工业,蜂拥而起,群雄逐鹿,这么多的车要找出路,必然要走向市场。国家亟需靠其提高GDP,增加财政收入,除上海极个别城市采取车牌拍卖限制外,其余均持无限制放任自流政策。如此一来,车不多才怪呢?加之道路建设和管理疏导滞后,车不堵才怪呢?

如此众多的机动车,在给有车族带来不少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烦恼。更重要的是挤压了人们本来就不宽敞的生存空间,只是可怜了那些骑自行车和电动车的人。道路设置本着强势原则,弱势群体逼到了马路边缘的羊肠小道。你只要留意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段,骑车人就像被纳入一条香肠灌装流水线,摩肩接背,拥挤不堪,还要遭遇汽车尾气,噪音之苦,这与中央一直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是极不相符的。

北京的车堵现象,其产生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吸引了世界上无数的目光,更引发了人们无尽的追问。如此困局怎样应对?个中迷局如何破解?看来需要大智慧。然最关键的还是那句老话:“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靠始作俑者--决策层的深谋远虑和管理层的良策妙方才能奏效,我等平民百姓本来只有听天由命的份。
“北京啊,北京!”,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北京颂歌》中声情并茂的歌声,时常缭绕在人们的心头。但愿首都北京不要领“首堵”这一世界风气先,早日甩掉不该得的桂冠,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引领整个中华民族走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 图片来自网络,经本人编辑处理
写于2010年9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