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随笔:《武汉碎忆》(4)

(2009-08-13 19:49:12)
标签:

原创见闻

随笔

武汉

旅游

分类: 萍踪浮影

《武  汉  碎  忆》(4)

 

文/丛萌

 

【原创】随笔:《武汉碎忆》(4)

 

四、情 系 “里份”

 

    每到一处,我喜欢看一种人文的东西,其有深厚的历史积淀,鲜明的地域特色,朴素的民俗风貌。那么,武汉的旧民居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佐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市井文化。

    相对于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的老街坊来说,武汉的旧民居建筑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叫做“里份”。

   “里份”的形成有些年头了。约始于19世纪末,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三十余年间,先后建有208条。但随着旧城改造的进行,近些年来数量锐减,竟已到了需要抢救性保护的境地,与苏州的老街坊同病相怜,实在令人一声叹息,几多无奈。

   “里份”几乎都是聚集在汉口靠江边的租界区周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汉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

    苏州也有类似的一些民国式建筑,如同德里,承德里和西中市等,走过路过的时候,我也会忍不住地对它看上一眼。当然,这与武汉从数量上不可等量齐观,在风格上亦不尽相同。武汉根据其“火炉”特点,在房屋的通风、遮阳上均有人性化的设计,更多地体现了舒适宜居的功能。

    至于为何叫“里份”这个名称,我不解。而当地人的解释是:“这里有你的一份。”好亲切的言语,短短几字,暖意融融,给人以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我仿佛体味到了武汉人的豪爽大气,亲和通融。

    我也是在苏州老的街坊里弄里长大的。那是一条一眼可望到头的小巷,总共22个门牌号。每个门堂子里少至两三户,多至七八户,独门独户的很少。邻里之间的关系大多相处融洽,即使难免有些纠纷,最终也会碍于老邻居的面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当孩子辈逐渐长大了,单就“里面有一份”已不能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于是出外打拼,最终在外面也有了自己的家业,即“外面的一份”。但不管如何,当你出门在外,或今后慢慢变老的时候,小时候的那份里巷情结是难于轻易割舍的,你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旧日的好时光,这种感受不是光用物质尺度就可以考量的。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否和睦相处,能否交流融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里份”是一条重要的纽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真是“里份”、“里份”,邻里和睦,人人有份啊!


(未完待续)

                                                                             写于2009年8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