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说“节”》
文/丛萌
节,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而言,是最过于普通和常见的了。它们或起源于一个神话传说,或祭悼于某位先贤哲人,或纪念于某个历史事件,等等。经过许多年历史和文化的积淀,蕴含着厚重的人文情怀,表现出浓郁的民俗特色。
对于这些约定俗成的节日,人们总是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寄托心中美好的愿望,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因此,过节也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就以“端午节”为例,如果说伟大的诗人屈原,以不屈的节气怒而投江,用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的话;那么千百年来,老百姓龙舟竞渡,用粽子投江,仅仅为的是不让鱼虾吞食其尸体吗?这是一种何等的崇仰之心,虔敬之情啊!观之令人肃然起敬,思之使人戚然动容。
过节,追溯和追思仅是一种形式,关键是要让先贤哲人伟大的精神,不朽的人格来浸润滋养我们的心灵,熏陶升华我们的人格。否则,节之虽存,则名存实亡矣。
窃以为,节之既有,当然要过,然不能“过”。其意有二:
一是目前过节,变成了请客送礼的代名词。礼尚往来本无可非议,但尤其是成了那些当官掌势者吃请受贿的节日,我戏称道,节日尤其是春节,是对为官者身体和灵魂的严峻考验。
再则,过节商品和食品的过度炒作和包装,使节日变味。如今年高价粽子的出现,大有步中秋月饼的后尘之势。过节,成为商家攫取巨额利润的大好时机。
二是目前一些地方,各种人为制造的“节”泛滥成灾,视糟粕为精华,将肉麻当有趣。不仅糟蹋了历史文化资源,而且污染了社会环境纯净,这种“节”不过也罢。这证明了始作俑者心中有鬼,就像古玩收藏界作假作伪一样,主观臆造出的东西,谓之“鬼”货,人们避而远之;而人为造“节”,亦可称为“鬼节”,人们对此早就嗤之以鼻了。
写于2009年5月28日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