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杂谈“名牌不设防?”
文/丛萌
原本关于此类社会热点问题也不想再多说什么,因为有媒体在监督,有执法部门在处理。但几天来总感如骨鲠喉,不吐不快。
故仅以一个中国普通公民和消费者的身份,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继“三鹿”婴幼儿奶粉掺入“三聚氰胺”案件后,又爆出22厂家,69批次奶品涉毒的丑闻,其中“光明”、“伊利”、“蒙牛”三巨头也赫然榜上有名。
依愚之见,此等恶劣的,危及人身安全的事件,绝不应该仅仅是罢免几个官,处理几个人,道出几声歉而轻易了之。何以见得?
一是问题的性质。按规定,奶制品中是不允许添加“三聚氰胺”的,但现在“无中生有”,不是量而是质的问题。其性质是故意为之,在刑法上可追究为故意杀人,你说该当何罪?
二是事件的层面。“三鹿”并不是始作俑者,谁为天下先?无从查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类事件并不是偶尔为之,也不是孤立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潜规则,即
便名牌企业也难脱干系。
三是执法的疏漏。对食品企业搞所谓的免检,本身就是一件很滑稽和荒唐的事。人人都
知道“病从口入”的道理,质检部门等于是一道关卡和防线,把好食品安全关是义不容辞的
责任。现在倒好,让这么多的企业逃脱检测,让这么多的有毒奶制品危害人民(尤其是婴幼儿)的生命健康,属于不可原谅的重大失责。
四是名牌的危机。这是一种信任危机。原以为名牌总是质量安全可靠的代名词,值得信赖,人们一般是不大设防的。殊不知其光环下所出的问题,更具蒙蔽性和危害性。名牌出问
题的症结在于:
1. 产能急剧扩张。自产原料不足,外采原料品质得不到有效保证。
2. 管理难以跟上。尤其在质量关上把管不严,为了达到某些指标,谋求企业局部利益,不惜超量添加,甚至违规掺入。
3. 疏于日常管理。企业一旦出名,当家的可风光了。不是上电视做评委,就是做嘉宾
作报告,自以为天下第一,哪还有心思和时间对企业严加管理,不出问题才怪呢!
总之,吁请食品生产企业引以为戒,严以自律;相关执法部门据以为耻,严加监督,创
造出一个和谐社会的安定环境。总不能时常苛刻地要求消费者,在布满陷阱和危机的环境下
自我保护,赖以生存吧?!
2008年9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