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雀
之 灵》
文/丛萌
记得还是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们都喜欢玩一种叫作黄雀的小鸟。
说喜欢,一是黄雀小巧玲珑,生性温顺,比较适合小孩子;二是由于那时经济条件有限,黄雀比较便宜,雄鸟一毛钱,雌鸟五分钱就能买一只。
我高兴地买了一只雌鸟,回家后就忙活开了。
自己动手用铁丝弯成一只鸟叉,上面用扎鞋底的棉线绕成一圈,以防打滑;再用百雀羚的铁皮空盒盛一种叫苏子的鸟食,在盖的正中扎一小孔,串上红头绳,以作逗鸟用的标记;再在鸟的项颈上套一根松劲适度的绳子,防止飞走。
待准备工作完毕,小鸟乖巧地跺在鸟叉上的时候,训练课便开始了。
训练过程是一个缓慢的,由简至繁,由易至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先叫它学开盖。让它看一下盒中的食料,再轻轻地合上盖子。此时它便会用嘴啄住红绳,连同盖子一起用脚踩于鸟叉上,就能吃到心爱的食物了。
再教它吃飞食。用拇指和食指拿捏苏子,由近到远引逗其注意,慢慢地它便一跃而起,追啄你手中的食物了。
再教它吃飞水。用空的眼药水瓶盛水,按下其顶部的橡皮塞,使水成似滴未滴状,鸟看见后即飞而吸之。
最后是关键的放飞了。需将拴鸟的绳子解除,先在屋内试验,待条件成熟后再到室外放飞。将鸟抓住顺手扬起,让它飞到指定的位置,如柜顶。屋脊等,用铁盒挥动示意,鸟见状后便会飞回你的身边。
说来你可能不相信,我驯养的那只雌黄雀,竟能高飞到十几、二十米的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的屋顶上,在众多放鸟的人群中,瞬间识别自己的主人,轻盈的飞回,你说这是一种何等的场景啊!
直到有一天,邻居家的一只老猫用厉爪撕破了小鸟的家园——用旧的热水瓶铁壳替代的笼子,也击碎了我的梦。小鸟惊吓着飞走了,再也没有回来。我为此伤心了许久,心中常常惦念着它。以至于在睡梦中听见深秋的风儿,把老房子的窗子吹得吱吱叽叽地响,还以为是小鸟回来了呢。
不知为什么,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养过黄雀鸟。是怕睹物思情,还是怕它再一次毁在我的手中?在大千世界中,我能保证好好待它,但是我的能力有限,我能保证别人不伤害它吗?!
养鸟、驯鸟的过程,对于年幼的我来说,是快乐的、有益的。它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看到亲手驯养的小鸟一天天懂事和成长,心中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在那物质生活贫乏的年代,它伴随我们这一代人度过了天真烂漫的孩提时光。
*
图片取自网络
写于2008年6月3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