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小时的快艇,终于到达目的地。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今存窟龛
196 个 ,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西南35公里积石山的大寺沟内,是中国著名的石窟之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窟始建于西晋,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都有修复与扩建,现存(2012年)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关于炳灵寺的记述,曾见于北魏人郦道元《水经注》卷二“河水”条,《水经注》中记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从记载中可见,这里风光清丽,千峰竞秀,崖如刀劈,极适宜寺窟寺院的建造。



炳灵寺石窟现存早期重要的洞窟为169窟
,为一天然大洞穴,窟内存西秦时的造像和壁画。造像有第6
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年,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3身立佛,7
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萨思惟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 。23 号龛的并列5
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


北朝时期的窟龛
,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龛,以释迦多宝佛为主尊,两侧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萨,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细腻,注重神情刻画。而北周的造像,如第
6窟的一佛二菩萨造型已趋向浑圆壮硕,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
炳灵寺石窟在隋唐发展到了又一高峰 。隋代窟龛较少,重要的为第
8窟,窟内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手法较北周更为熟练、细腻,且富于变化。壁画有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生动,色彩富丽。唐代窟龛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号龛的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中国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龛的阿弥陀佛坐像和二菩萨或单身观音菩萨立像等,造型概括,线条简洁,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变化。第10
窟的天王像,拄剑而立,威武雄强。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为重要的建筑史资料。
唐代以后,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虽有延续,但已无大的举动。




炳灵寺石窟壁画的创作风格在承袭本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的绘画技艺,用简洁明朗的手法,创造出了大量生动的艺术魅力。它与窟内的石雕作品一道,共同构成了炳灵寺丰富璀璨的艺术内涵,成为闪耀在黄河之滨的文化瑰宝。

石窟最小的石佛,只有27公分。



















和我们同行的厦大德国研究生。



和姐姐,姐夫一起拍照。



















炳灵寺石窟所在的峡谷也是奇峰环绕,郁郁葱葱,景色十分优美。

炳灵寺石窟所处的小积石山,因其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上飞霞流火般的丹霞地貌,形成了雄奇壮美的炳灵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