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老师总结念诵之韵律:阴阳相和 动静相宜、快慢结合 圆转如意

标签:
国学念诵周波 |
分类: 经典诵读 |
念诵之韵律:阴阳相和 动静相宜、快慢结合 圆转如意
壹 先重温徐建顺教授在《声音的意义》中的论述——
入声读短读促、虚字读重读长,如果按照这样的原则去读古文,再加上原本大家理解的语言节奏,古文就活起来了。不但其中的语气、神态毕现,而且节奏疾徐有致,忽快忽慢,就像打太极拳,又像写书法,快慢结合而又圆转如意,这才是古文的韵律,这是中国的节奏。
汉文虚字的大量应用,始于春秋。不能说此前古人说话不用虚字,只能说此时起古人作文,注意了连口气语态一起传达。此后文赋继承了这一传统,使得文赋读来,长长短短,快快慢慢,婉转迂回,起伏跌宕,形成了中国文章的独特韵味。古文的节奏、韵味,正如同足球比赛,常于平淡中突然启动,一轮猛攻又复僵持,然后变数又起。能欣赏足球比赛的爆发与变数,就应该能欣赏汉语古文的节奏之美。
为何,快慢结合而又圆转如意,这才是古文的韵律,中国的节奏。
为何,长长短短,快快慢慢,婉转迂回,起伏跌宕,形成了中国文章的独特韵味。
因为,古文的节奏,正如太极拳,柔韧圆转,忽快忽慢,又与书法、舞蹈、音乐、战阵一样,这都是中国的节奏,中国的美。
更因为——《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子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
因之,念诵一定得讲究阴阳相和、动静相宜,快慢结合、圆转如意。
贰 为何,念诵给人的感觉就是快速、快节奏?
其一,这是以背诵、积累经典为目的。快节奏,符合孩子的心律,也符合背诵的节奏。
(一)快节奏,符合孩子的心律
参考数据如下。百度一下,有这样的表述:医学上有大概的心率与年龄的配比关系。出生时140次/分,1~3岁110~120次/分,4~6岁100~110次/分,7~9岁80~100次/分,10~12岁70~90次/分,12岁以上儿童心率接近成人,大约在60~100次/分范围内,都是正常的。
这也决定,为何孩子念诵的速度远远快于成年人!
(二)背诵,为何要快节奏
常说熟读成诵,就是一种由慢到快,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直到脱口而出,成为肌肉记忆。
要成为肌肉记忆,速度一定要快,起码是越来越快。当然只有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快。
当然快是有标准的,快的同时,旁人能听清楚。快且吐字清楚,为好。
的确,有些篇目,如果完全让节律与文意吻合,可能会影响到背诵与积累的效率。可否这样理解,当我们用快速、快节奏的念诵把经典背诵下来之后,再去用文本应该有的韵味、节律去念诵、展示,不是更好吗?
其二,与吟诵一样,念诵也有一种主旋律。就如同北京的建筑是以灰色为主色调,也兼容别的颜色。念诵的主旋律就是快速、快节奏,这一点与吟诵形成鲜明的对比。
吟诵,因其独有的特点,浅吟低唱,便有着那一唱三叹、婉转迂回、舒缓绵长的韵味。到现在,给人的感觉更合适古诗词,尽管见字皆可吟诵,尽管也有古文赋、原曲的吟诵。因之吟诵本身也决定,节奏舒缓绵长,不太适合古文赋。
是不是可以这样,念诵与吟诵穿插、交替,一会念诵,一会吟诵。
如果真这样,会乱套。念诵是重文气、快节奏、讲韵律;吟诵是一唱三叹、婉转迂回、舒缓绵长。这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式。
叁 如何在念诵中,体现出古文的韵律与节奏:阴阳相合、动静相宜,快慢结合、圆转如意。
那就是,在念诵时,注重虚字、入声字的处理,注意长音、重音的处理。在多数情况下,以平读为主,对于关键句子、词语,关键字,处以长读、重读,这样就在以快为主的念诵中,兼以慢节奏的长读、重读。
其一 一个段落,如何体现阴阳相和、动静相宜,快慢结合、圆转如意?
(一)念诵与吟诵结合
1.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节选)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其中,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便一定要吟诵,只是诗经的吟诵比较特殊,平长仄短,依字行腔便可。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一部分,依照念诵之规则,平读、长读、重读。
这样,一段文字以念诵为主,兼以吟诵,极易臻于阴阳相和、快慢结合、动静相宜之境。
2.比如郦道元的《三峡》(节选)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一段,之前是平读为主,加以重读、长读。
最后一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歌曰,便一定得吟唱。
需要提醒的是,这个吟唱,非一般意义上的吟诵。这是古之巴东一带,今重庆、湖北一带的船工号子,当地民歌、情歌。得按照当地民歌的风味去唱。
凡这样的段落,只要是有歌曰字样,就一定得吟唱、吟诵。其他文字,以念诵为主。
这样的段落,通过念诵与吟诵的两种方式的诵读,更容易呈现出阴阳相和、动静相宜,快慢结合、圆转如意的古文韵律与中国节奏。
(二)段落之中快慢结合,阴阳相和
比如《前赤壁赋》(节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具体解读如下:
1.慢之阴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这一小节,基本以平读为主,是念诵之基本节奏。
2.快之阳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这一长句,一定得重读、快读,一字一顿,一字一顿。且“固一世之雄也”之“雄”不仅要重读,还得长读。
为何一定得快读,且一字一顿,一气呵成?崔学古说:书有数字一句者,有一字一句者,又有文虽数句而语气作一句读者,须逐字逐句点读明白。“有文虽数句而语气作一句读”,念诵之“重文气”是也!只有一气呵成,才能将英雄气概,通过念诵呈现。
从全文来看,多数是平读,与这一长句的快读、重读,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反差。尽显阴阳相和、动静相宜,快慢结合、圆转如意的古文韵律,中国节奏。
之后的“而今安在哉?”一句,一定得慢读,尤其是“安在”字重读,长读;“哉”字本身就一定得长读。前后对比,一快一慢,阴阳相和,才能把前者排山倒海,气吞山河之境,才能把后者无限的悲哀与失落,念诵出来。
3.慢之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一小节以平读为主。只是句式相似,得考虑长长短短,快快慢慢,婉转迂回,起伏跌宕的变化。
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一句,为呈现出快慢结合,圆转如意韵律,可这样断句:
哀 吾生之须臾,羡 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 以遨游,抱明月 而长终。
根据文意,前两句,一五断句,后两句,三三断句。这样,短短的四句,便有了起伏跌宕,快慢结合的圆转如意之韵律。
其二 一篇文章,如何体现阴阳相和、动静相宜,快慢结合、圆转如意?
(一)一篇文章本身蕴含的阴阳相和、动静相宜,快慢结合、圆转如意的韵律与节奏。
比如《唐睢不辱使命》(节选)
1.慢之阴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这一小节,基本是平读,当然有长读、重读。如果能读出唐睢的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于度外,读出秦王的狂妄、轻蔑,更好。
关键在于下面唐睢的宣言。
2.快之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以上黑体字,皆因重读,尤其是--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更应该读出唐睢舍身为国,孤胆英雄的气概。一字一顿,一字一顿。
这一段,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处理,体现出文章的精气神,体现出念诵之快节律。一个连死都不怕的孤胆英雄,何等之气概,非慢悠悠能淋漓尽致呈现也。
3.慢之阴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黑体字要重读,更重要的是,要把秦王的嘴脸读出来——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样,现能体现出唐睢之英勇威武。天子之怒如何,士之怒如何?
这一段,可用更舒缓的节奏读,一是把秦王的本质充分展示出来,二是体现出念诵之阴阳相和,快慢结合的特点。
念诵便是这样,在一篇文章中,根据文本文意,结合自身感悟,在段与段之间,在句与句之间,依照念诵之规则,阴阳相和,动静相宜,婉转迂回,起伏跌宕,充分体现出——快慢结合而又圆转如意,这一古文的韵律,中国的节奏。
当然,尽管这样处理,念诵给人的整体感觉依旧是快速、快节律的。这是念诵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二)另外,反复念诵,一篇文章从不熟到熟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由慢到快,快慢结合的过程。
最初的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后来的滚瓜烂熟、脱口而出,就是由慢到快,快慢结合的过程。
最初是这样读——
崔学古说: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
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这时的读,强调读准、读熟,就是慢节奏,也只能慢节奏。
至于熟读成诵时,自然是快速、快节奏的。
从磕磕绊绊到滚瓜烂熟,从跌跌撞撞到脱口而出,这一过程,就是由慢到快,快慢结合,动静相宜的过程,最后达到阴阳相和、圆转如意之境。
其三 一堂课,如何体现阴阳相和、动静相宜,快慢结合、圆转如意?
先看大圣在膀爷自留地里的留言:
老爷子讲的真好,个人认为念诵比吟诵更有效,但是不能一味的高强度的快速,偶尔穿插吟诵,效果奇绝惊艳,吟诵只能作为鲜花点缀,因为一味吟诵,会让人烦躁,太费时间!二者交叉使用,阴阳调和,臻于完美!
念诵时,偶尔穿插吟诵,效果奇绝惊艳。如何做到这一点?通过内容的混搭——文配诗,文章以念诵为主,辅以诗词的吟诵,呈现出阴阳相和、动静相宜,快慢结合、圆转如意之念诵特点。
如何文配诗,有关联与不关联之说。
其一,文配诗,是相互关联的。
比如,学习苏轼的《前赤壁赋》,可配以苏轼的诗或词;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可配以杜牧的诗等等。这种文配诗,是相关的。
其二,文配诗,是没有关联的。
比如学习《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可随意选择古诗词,不必强求非得有关联。
当然,选择的古诗词,尽可能是《诗经》、《楚辞》(屈原部分),以及精美的唐诗、宋词等等。
下面是摘录张志公先生《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一书。算是佐证。
儿童识字之后,一方面读些散文故事,同时读些优美而浅近的诗歌,这是唐宋以来一直实行的办法,后来逐渐成了蒙学中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明人吕坤说:
每日遇童子倦怠懒散之时,歌诗一章。择古今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集为一书,令之歌咏,与之讲说,责之体认。
清代的沈龙江义学有更明确的规定:
放晚学讲贤孝勤学故事一条,吟诗一首。诗要有关系的,如“二月卖新丝”“锄禾日当午”“青青园中葵”“木之就规矩”等。……次日放晚学时背讲。
为何要教儿童读一些好诗呢?
诗容易念,容易背,琅琅上口,适合儿童的爱好,这当然是重要的原因。爱听故事,是儿童的特点;爱大声诵读,也是儿童的一个特点。
这也提醒亲子共读的家长,念诵经典时,一定得注意内容的搭配,文配诗,以增加兴趣。不能一个时间段只读一个内容。
一堂课,或者一个集中的时间段,通过文配诗的方式,一方面,用念诵的方式学习古文赋、原典,呈现出重文气、快节奏、讲韵律的快节奏。另一方面配以古诗词,辅以吟诵,呈现出婉转迂回、舒缓绵长的慢节奏。
这样的处理,呈现出阴阳相和、动静相宜,快慢结合、圆转如意的古文韵律与节奏。
http://s7/small/001sMXAGzy6UJI59obQ06&690
邮箱381714169@qq.com
周波老师QQ空间(膀爷自留地):http://user.qzone.qq.com/912966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