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素读”进行时--读陈琴《经典及人生》有感

(2014-10-17 14:41:58)
标签:

教育

陈琴

中华书局

分类: 跟陈琴老师学习

“素读”进行时

——景开敏读陈琴《经典及人生》有感

 “素读”一个看似陌生却有些熟悉的词,两三年前在我美好的大学学习期间闻听过“吟诵”“唱诗”,却从未知晓“素读”。狭隘的阅读与见识显得自己在很多的时候捉襟见肘,可是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无知。搜寻了查找了阅读了观看了一部分“素读”的资料,我只能浅浅的说一句我认识了“素读”但我不了解它。认识“素读”过后我觉得我们似曾相识,大学间听过一些诗社主办的吟诵会、唱诗会,感觉它们有相似之处,可细细琢磨却有大不相同。因而“素读”在此处就既陌生有熟悉了。

一、初感“素读”魅力

何为“素读”? 陈琴老师讲“素读”的提法最早是日本人将我们那种私塾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日本明治以前的教学都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的,然而犹太人如今还以“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国外的教育运用我们古时候的授课方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近水楼台的我们却丢弃了。

与陈老师“素读经典”的初识,了解到“素读”是倡导“背”的,它强调还原文本、忠实文本的去背诵记忆,绝不是语文课堂中常常出现的选择最美的最喜欢的来背诵。为什么着重强调还原文本、忠实文本?因为完整的背诵全文才能够体会文章的文与气而不是简单的断章取义。曹丕的《典论·论文》中主张“文以气为主”,文章的思想是作者的意志体现。简单的有意的将文章拆分截取岂不是掐断了作者的意志精神,定不会感受到行文的气息文章的脉络。陈琴老师讲到的这种看似简单笨拙的记忆,却是在中华几千年的教育理念里起到过重大作用的,也成就了非常多的像曹植、曹雪芹等大文豪。

而关“素读” 读什么,如何去选择方向的问题。从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一书找到了答案,书中第三条:“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卡尔维诺是这样解说这条定义的:“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陈琴老师说这是种子的能量,种子有什么力量?看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前些日子与孩子们一起在生命课上探讨《种子的力量》时观看的黄豆发芽撑破铁皮桶撑破玻璃瓶的实事积累。黄豆的萌发是看得见的能量,然而对经典的记忆以至于达到陈老师所讲将它称为我们是肌肉的一部分,那边是看不见的能量种子。陈老师讲学生在对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的学习、背诵、记忆后必然将“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口诵心维,日长月久,习焉不察,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人性世情的历练后,常于不经意处却已层楼更上。”正所谓厚积薄发,对经典文作大量的记忆,将经典内在的种子早已经生根发芽了,在谈吐交流、作文上便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二、“素读经典”与二年级学生

结合我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以“素读”的方式,从听觉上去感染学生,从经典作品中去学习认识生字,从想象力的角度去开拓学生的思维,还是有可行性的。刚刚接手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惊人记忆力是让我瞠目结舌的,一篇课文短短的一节课全文背诵基本没有问题,而且在课后的写句子的练习中一部分学生也能够把文章中用到的句子词语恰当的运用到。然而学生对课本中所学的知识往往不够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书本的教学没有纯粹的学习语文,侧重到了认字,写句子,并没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韵味。韵味从哪里来就是通过“素读”的方式从经典作品中自己品味出来的,所以我们中国的语文课堂就应该像陈琴老师一样将“素读”经典融入进来,提升学生的品味能力,种下学生阅读经典的种子。

基于二年级学生记忆发展的阶段特点,现阶段学生的记忆和运用模仿能力都很活跃的时期,学生的记忆往往偏重于将整个事情或故事完完整整的复述过来而不像四、五年级的学生能够把握重要的信息只复述主干。从这个阶段将国学经典引入到学生的记忆背诵中来,以“素读”的记忆方式从听觉的角度切入,绝不是抽象的感悟,因为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声调长短的改变以及激发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完整的记忆住经典的作品,更能帮助学生去感知所诵之物。

在常规的语文课堂中我们也都感受到大声的朗读,字正腔圆的朗读远远比默读体会到的情感更充沛更丰富。陈老师的“素读”教程中首先是大声的吟诵。“声音先于义理”而且是字正腔圆,不变声调,不变字音,原滋原味的去读,不仅促进对学生汉字的认识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气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长期持久的坚持“素读”,丰富的积累便是必然的。虽然现代的朗读、朗诵也能够感受到文章的真情实感,但是对于古人所著的经典作品一定要用古人的方法去认识,去接触,去想象才能够完善的感悟到古人那时那景那情,因为音律的变化凸显出作者情感的起伏,能够通过“素读”时的音律和联想,去从心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每一篇经典之作绝不是简单的悲愤、简单的激昂,也绝不是单一的欢乐豪迈。犹如陈琴老师讲岳飞的《满江红》若是请朗诵能力极好的学生来朗读,读出来的感觉不过是慷慨激昂的、悲愤的,然而回归到作者所处时代的作诗风格从音律分析,我们的体会便会有许多的差异,截然不是朗诵那般慷慨激昂,而是有更多的哀愁。所以素读教学法用最有趣味、最切实际、最吸引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对学习记忆背诵感兴趣。至于二年级学生应该“素读”的经典著作陈琴老师的推荐是很丰富,也很切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启蒙声律》等等都是朗朗上口、音律协调并不生涩的入门优选读本。

初步的认识“素读”,体会“素读”经典的力量,从陈琴老师用数字、数据最有力的显示“素读经典教学”的成效,以四年级学生为例,每个孩子每天的阅读量平均在一万字以上。这得益于四年来,他们滚瓜烂熟地背诵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声律启蒙》《大学》《中庸》等,还背诵了300多首古诗词,400多条成语及大量的名言警句;全班通读了《爱的教育》《格列佛游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古今中外近三十本名著。科学是靠数字讲话的,这样的数字足以证明“素读”的科学性、合理性。四年级学生能有这样大的阅读量和这样强的记忆能力绝不是轻而易举的,所以“素读”的科学性和对“素读经典教学”的落实,我尤为震惊,深感自身知识和文化的匮乏。顿时也觉得“素读”我也要学起来,充盈自身,感染学生,把古人的文化财富重拾起来,为今所用。行动吧,从现在开始“背”起来,把文字读进思想,让它成为最美的回忆。

《“素读”进行时》链接网址http://user.qzone.qq.com/1224068788/2

 

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北京阳光润智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淘宝店网址:http://shop112898329.taobao.com/

联系电话:李老师18766116728  QQ106991879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