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质疑
(2008-09-30 23:16:59)
标签:
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飞舟中流修辞教育 |
分类: 云端漫步 |
翻阅了许多资料,无论是“志鸿优化”丛书的《优秀教案》,还是人教版、苏教版的《教参》、《教案》,均认为这是一个设问句。文字记载为:“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巧妙回答。还记得吗,到水流的中央游泳,激起的浪花,阻挡住了飞快行驶的船只。”
查看有关“设问”修辞的定义,一般是这样进行概说的:“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设问。”可是我们在本词中所见到的情况是,问句后面并没有做出什么陈述语气的回答,所以对于此句是否为设问修辞,确实存在有一点疑问之处。
况且教参上既然都认为这三句话是对上阙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那么我们是不是按下面的说法来理解会更加符合注释呢?即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成一个设问句,而“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对这一设问句的回答。假如依此说法来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们又该如何来解释句末的问号呢?
也许我们将这三句话当成一个一般疑问句会更易于理解。它原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问同学、旧侣,可否记得当年一起在江心游泳,浪花飞溅阻挡前行帆船的情形。这种带有夸张和想象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壮志满怀的豪情,也明确地对上阙所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作出了一个十分强有力地回答。所以我们将这个问题的解答归结为:结尾的问号或许只是起到一种比一般陈述句表达更为形象、语气更为强烈的作用,令人们深受此词情绪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