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乐评 |
影片其实很好,可惜删减太多,不亚于《色戒》。
香港版应该更完整,内地观众会坐飞机去香港看《投名状》吗?不会吧。
性和暴力是最卖钱的,这部片子没有性,暴力则被总局剪了一半,金城武拎着一颗人头咆哮,中景都被剪了,近景则人头在画外。徐静蕾被杀的戏也被剪了一半,弄得我以为这里留了伏笔,徐静蕾并未被杀,后面还会出来。总局很知道在哪里下刀,都是创作者心痛肉痛的地方。
这是这些年最好的大片,有命运感,有深刻的悲剧性。
总局勒令删除了三兄弟取投名状的戏,使得点题之笔消失,这是最大的损失,但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也许不影响观赏。
因为刺马的题材被禁止,叙述重心没有变,但是投名状的概念其实是有问题的,投名状是落草的行为,是强盗断自己后路的行为,是标志走上对抗社会的道路的极端行为;但是,影片中是招安时做的,表现兄弟一心。可是,招安固然有一定危险性,毕竟跟做强盗不是一码事,压力感要弱很多。总而言之,招安是用不着杀人表现决心的。不过,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也不影响观赏。
另外,由于审查的问题,影片没有具体化历史背景,这是双面剑,一方面创作空间大了,另一方面,脱离历史背景以后,少了一层含义,从故事本身来讲,没有损失,但是,从内涵上有所损失。当时的历史背景,其实可以揉进故事里,从技巧上来讲,加入当时的历史和社会内容,是可以做到的。这是一个遗憾。可以做得更好,而没有做,就是遗憾。当然,做的结果是审查更难了。
本来想夸,又说起毛病来了。
片子上映之前,主创总是很紧张。那天看完片子,说到删除的几场戏,导演表现出一些忧虑。我们都安慰他说,其实不影响。我们预估票房,有人甚至预测有三亿。真的希望好的作品有好的收获。不要总是烂片拿高票房。
好电影的含义应该是电影的内容,而不是所谓的商业点。我觉得票房这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创作者该做的努力都做了,剩下的就是听天由命了。
回到剧组,我很难过,艺术家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东西,官员说剪就必须剪,这种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有深刻的体会,如同自己的孩子被残害,孩子被砍手指,被砍四肢,孩子的惨叫,官员是听不到的,创作者每夜都能听到自己的孩子在哭号。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改变。
王朔的处女作《等待》里最后一句话:我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那百花吐艳的春天。
妈的,等待着吧。
前一篇:关于编剧的名份
后一篇:日记 [2007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