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巷里的文化——再说大石头巷“吴宅”

(2010-01-11 09:50:30)
标签:

延河推荐

作家心语

历史

文化

http://s11/middle/4ff4c4d3x7e0b8a7a0d6a&690

http://s14/middle/4f94467dn7c8830a4fc8d&690
“四时读书乐”砖雕门楼
http://s10/middle/4f94467dn7c8835386b99&690
“绿满窗前草不除”
http://s6/middle/4f94467dn7c883725c795&690
“瑶琴一曲来薰风”
http://s4/middle/4f94467dn7c88384e1e23&690
“起弄明月霜天高”
http://s12/middle/4f94467dn7c8839db03fb&690
“数点梅花天地心”
http://s10/middle/4f94467dn7c883b52c069&690
柳叶染衣
http://s16/middle/4f94467dn7c883ca62f8f&690
杏花簪帽


小巷里的文化

——再说大石头巷“吴宅”

                                                    □摄影  阳光四季 

                                                 □撰文  枕边书

    “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这是唐代诗人李绅描写苏州小巷的诗。

     苏州小巷雅致,清幽,静谧,有文化积淀,但内敛而深藏不露。徜徉在深巷小弄高高的粉墙下,对于旧墙门里面的精彩,行人每每一无所知,正是“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青石板,风火墙,石库门。“庭院深深深几许”,一种氤氲的文化气息弥漫在苏州小巷,仿佛是由宋版线装书中飘逸而出,又仿佛从明清青花瓷器里盘旋而至;仿佛是那昆曲笛音里回环往复的水磨唱腔,又仿佛是移步换景的苏州园林修炼而成;仿佛是一幅清新的水墨兰竹,又仿佛是一盆古朴的松风梅桩……

    朋友薛亦然先生为小巷写过一本书,书名叫《苏州小巷》。他在书中说:“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风貌,这风貌也必然有一点能够体现其神髓的基点所在,比如胡同之于北京,里弄之于上海。在苏州,这一基点所在就是小巷。不认识苏州小巷,就等于不认识苏州。”

    苏州人有时会得意地说:“在苏州小巷里找出文物古迹不难,要找出不是文物古迹的东西来倒是很难。”

城中人民路西侧,有条小巷,叫“大石头巷”。巷虽不长,故事却多。

“大石头巷”原名“平权坊”,为苏州“七堰八门六十坊”中最古街坊之一。

     宋代忽然天坠大石于巷中,百姓不知祥瑞还是凶险,皆焚香跪拜敬之如神。到明末峰烟四起,社稷不稳,官府自然对“平权”两字甚是忌讳,便欲借大石之威,求得安稳,遂将“平权坊”改名为“大石头巷”。自改名后,虽然巷内安逸平稳,从无盗贼,但终究不能挽救明王朝之摇摇欲坠。明朝灭亡后,巷名未改,延续至今。

     大石犹在,通体布满大块黑色灼烧之痕。上刻“古坠星石”四个魏碑大字,旁有“大明崇祯壬午年大石之重名地主车骑将军施英琮记”字样。

    此石二尺见方,高亦约二尺,应为陨石。今立于巷内21号“苏州公安局刑事警察支队”大门东侧。

    大石头巷内有中医针灸名家承澹安故居和《浮生六记》作者沈三白的故居——“吴宅”。

    清乾隆年间,一位习幕经商的文人沈复,字三白,与芸娘新婚后,由“沧浪亭”爱莲居,乔迁至大石头巷。“每当茶熟香温,花开月上,夫妇开尊对饮,觅句联吟,其乐神仙中人不啻也。”后来沈三白就在大石头巷写了一部“幽芳凄艳,读之心醉”的《浮生六记》。1935年林语堂将其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去。虽然沈三白不是唐伯虎、冯梦龙、金圣叹那样的才子,也没有“进士及第”而金榜题名,但他的一本《浮生六记》,却使人文荟萃的苏州更添了几分风雅和隽永。1947年上海电影实验工场还摄制了故事片《浮生六记》,由舒适扮演沈三白。

    《浮生六记》得文人学者的青睐。不少红学家曾将《浮生六记》与《红楼梦》相提并论,认为沈三白的《浮生六记》催生了曹雪芹的《红楼梦》——《石头记》。

    由“大石头巷”中的一本《浮生六记》而衍生出一部不朽名著《石头记》,岂不是“大石头”的一段佳话?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苏州大宅)大厅中必有门楼,砖上雕刻人马戏文,玲珑剔透。”老苏州常常叹息道,苏州原来有两座半砖雕门楼最为壮观而精致:一座在山塘街浦家墙门,一座在砂皮巷,还有半座在东美巷。可惜都已灰飞烟灭了。

    “吴宅”(沈三白故居)内尚有清代砖雕门楼两座。尤以“四时读书乐”砖雕门楼最为精美,被誉为苏州第一。现在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砖雕门楼的字碑镌刻董其昌书“麐翔凤游”四字,砖雕则以宋﹒翁森的“四时读书乐”诗为内容——

    (春)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夏)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谂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冬)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砖雕细巧无比,精美绝伦——景物丰富,层次分明;人物传神,栩栩如生。以“春、夏、秋、冬”四首诗的最后一句“绿满窗前草不除”、“瑶琴一曲来薰风”、“起弄明月霜天高”、“数点梅花天地心”分别作为一组砖雕的题目。整个砖雕犹如山水人物画长卷,又有明版书籍木刻插图的韵味。

    时光流逝,小巷已是面目全非。现在大石头巷两边皆是没有什么特色的新工房,“四时读书乐”砖雕门楼虽依然精美,吴宅(沈三白故居)却老态龙钟,并成了新版“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天地。

    现在的城市发展有些急功近利,一面建造豪华现代的高楼大厦,一面又在复制各种各样的“假古董”用来媚俗(以小说中子虚乌有的寺庙、道观、园林最为常见)。而不少真正有文化积淀的明清建筑——虽然列为“控保建筑”或“文保单位”,但大多是灰头土脸,且祝融窥视,白蚁侵袭……真是岌岌可危,令人惋惜。

    有识之士如能将大石头巷的“吴宅”修复成“沈三白故居”——其中大有文章可做——既可重现《浮生六记》中令人心醉的缠绵哀婉的“浮生”,亦可展示苏州人崇文尚教,四时读书的传统风尚;既可将沧浪亭和大石头巷“吴宅”(沈三白故居)相互映衬,又可将《浮生六记》和《石头记》(《红楼梦》)有机相联……如此,“吴宅”成了苏州又一张吴文化的风雅名片,岂不功德无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