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留住乡愁——读《水东饮馔谭·开阳味道》

(2022-08-02 10:41:38)
标签:

文史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年  月 2018年10月26日 >>20版:文艺评论
留住乡愁 —— 读《水东饮馔谭·开阳味道》 贵州日报 新闻    时间:2018年10月26日    来源:贵州日报     
                           杨打铁    
  起初我听错了,以为他姓李,名字也没记住,在手机里存他为“李处长”。当面也好,通话也罢,一直这么称呼他,他也不在意。他在贵阳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工作,为编一套名曰《寻·城迹》的丛书,想找人写写文章、编编稿子,找到了我们这里。看上去挺稳当的一个人,不显山不露水,不装,似乎既不在庙堂也不在山林,未染任何习气。谈完正事,略作闲聊,方知是个有梦想有担当的人。在他平和话语中,我听得明明白白,这《寻·城迹》,寻的是咱贵阳的七珍八宝,涉及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非遗产,以及街道、建筑、饮食等方方面面,看得见摸得着的也好,曾经拥有而今片甲不留的也罢,简直要掘地三尺,把贵阳翻个底朝天。这事往小了说有点修志续谱的意思,往大了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化建设工程。   一堆书稿中几篇署名“聂舒元”的文章,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聂舒元是谁?他的文章,写肠旺面的那篇尤其精彩,令人叹为观止。虽说“肠旺面”不合我刊采用,但不探明此人为何方神圣,是否写有小说散文什么的,又恐落下遗珠之憾。省作协就在斜对门,我请老何帮个忙,打开电脑里的花名册,搜索过后,结果查无此人。我想我还是问问那个李处长吧,书稿是他们那儿传过来的,何必大费周章呢。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首先我得向他道个歉,顺便奉上一番自嘲,然后把李处长改成聂舒元。   从《寻·城迹》所载聂舒元的数十篇文章中,看得出他对贵阳十分熟悉,通通透透的,以为是个地道的老贵阳人。其实不然,他调侃自己,生于贵阳“省医”,长在开阳乡下。他原籍四川,祖上于清道光年间被派到贵州做官,由此定居贵阳。到了他这一辈,之所以成了开阳人,原因很简单,他父亲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开阳工作。他本姓舒,年幼失怙,随继父改姓,大学毕业后回到开阳,做过中学教师、乡党委书记及文化局长,人到中年,因工作调动而重返故里。   当我把《水东饮馔谭·开阳味道》从头读到尾,随着愉快到来的是一阵心虚。怪我读书少,想说这是一本奇怪的书,简称奇书,又怕一不小心贻笑大方。先不说别的,只说一个人,怀揣皓首穷经之志,以做学问的方式方法,深情款款地写了一本书,娓娓道来其家乡种种好吃好喝的东西,是不是够疯狂的?古往今来,爱美食,爱到极致写出一部《随园食单》,袁枚这样的人实属少见。而周作人、梁实秋、汪曾祺等名家大师,品食著文,有滋有味地把高雅带入口腹之欲,多半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文人学庖”,乃雅士之乐,偶尔玩玩而已。所以,我有点疑惑,莫非老聂害了“莼鲈之思”,思乡心切,不著此书不足以解乡愁?按说开阳离贵阳近得很,老聂两边都有住房,经常两地穿梭。然而不是乡愁又是什么呢?家乡的味道,一种神奇美妙的事物,一种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只有在自己的家乡才找得到,它让你爱得深想得苦,终生难舍。   开阳地处“千年水东”宋氏土司辖地一重要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成就其饮食的独特风味。如书中所言,开阳菜虽不入流,但亦是“众色成文,兼采为味”。书中详细地记述了数十种开阳传统菜肴、风味名品和特色小吃,以及当地的名酒名茶。茶之“富硒”实属得天独厚,令人印象深刻。要说“兼采”,开阳菜与周边贵阳、遵义等地方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异之处书中时有论及。比如“肠旺面”,堪称贵州经典风味的一张名片,贵阳的肠旺面因受“下江人”的影响,在麻辣味上是不及开阳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虽小,资源有限,但开阳人在吃的上面并不马虎,物尽其用,化腐朽为神奇,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拿“荒瓜”来说,其实就是南瓜,开阳人的叫法,瓜分老嫩,老有老的吃法,嫩有嫩的吃法,花样百出。瓜花也是好东西,“花可拖蛋糊油炸,出锅后撒椒盐,佐酒极佳。”到了深秋,“收完老荒瓜,地还一时收拾不出来,你看那瓜藤又长出鲜嫩的瓜巅了,采摘下来,洗净,用筒筒辣椒加蒜粒爆炒……还可切碎烩小豆,也是十分可口的下饭菜。”酥肉,以猪肉为原料炸成金黄,但因取材部位不同,成菜手法及过程也不同,便有大酥小酥之分,是两道不同的宴席菜。“菽水承欢”,不止作为一道菜,即使作为一个成语,恐怕也是知之者甚少,然而却是朱启钤为窖水豆花煮黄豆芽取的名字。诸如此类,似乎每一道菜都有故事,有风土人情,有知识考据,有烹饪方法,有吃的体验和感受。配以蒋仕敏的摄影图片,实打实,煞是鲜活生动。   知微见著,如果说黔菜名头还不够响,养在深闺人未识,往往被草率地归入川菜之列,那么打破此种局面,还之以庐山真面目,《水东饮馔谭·开阳味道》无疑是颇有担当的,而且也当得起一份信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