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东文化陈列馆参观指南
http://www.ddcpc.cn/sh/201901/W020190117765825655601.jpg
水东文化陈列馆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马头村明德广场,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马头寨建立的专题陈列馆,主要以文物、拓片、图片加艺术创作、多媒体等形式,全面展示水东文化从唐宋、元代发端并形成于开阳,明代盛衰于贵阳乌当,清代振兴、民国至今复兴于开阳的两千多年悠久辉煌历史。水东文化是水东地区(今贵阳市一带)布依、苗族、仡佬、汉族等各族人民数千年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以水东土司文化为统领,以布依族等土著文化与儒家文化融合为核心,是水东各族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下面我们根据水东文化的发端、奠基、形成、盛衰、振兴和复兴六个板块依次参观。
第一部分是唐代水东文化的发端。唐代,蛮州(今开阳)附近布依族先民蕃部林立,其中以谢氏最强盛,功州(今修文、息烽)应州(今三都、榕江一带)、庄州(今惠水)、牂(zang)州(今余庆、瓮安)、矩州(今贵阳)、充州(今石阡、施秉)等都是谢氏统治范围,形成了谢氏独大的局面。蛮州宋氏的崛起,以丹砂开采为经济基础,得任蛮州刺史封资阳郡开国公(正二品与宰相平级)成为制约封夜郎郡开国公谢氏的重要力量。公元782年,蛮州刺史宋鼎入朝贡朱砂500两,公元797年宋氏自称蛮州实力强大、邻近诸蕃敬畏,自觉接受大唐教化,奠定了水东文化蕃汉融合的基础。开阳三大土司也先后发端于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先后盛衰并革除。本部分主要展品有:开阳出土的远古剑齿象化石及图片、远古打儿窝遗址图片、布依先民马图腾文化遗存画马崖图片,唐代在贵州的州县定点图、贵州地区主要道路示意图、蛮州矩州等地图、蛮州故址同知衙、著名诗人《蛮州》诗、扬威将军杨立信墓,开阳三大土司世系表等,主要反映唐代蛮州即开阳已成为贵州地理中心,青山绿水、生态良好、出产丹砂、交通通畅、蕃汉融合等自然人文生态。
第二部分是宋代水东文化的奠基:五代927年清州(今平坝、清镇)刺史宋朝化入朝贡朱砂500两。北宋初宋景阳奉命南征入蛮州任大万谷落(蛮州)总管府都总管,苏、蓝、高、赵、周、蔡、南、容等八姓布依、苗族先民归附宋氏,有效促进了蕃汉融合。南宋后期宋永高把统治地域扩展到巴江(今龙里)、新添(今贵定)、矩州(今贵阳)一带,把矩州改名为贵州,奠定了水东地域基础,贵州从此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固定下来。南宋末乖西山新建高峰寺后有儒士鲁郎隐于寺内读书,是水东佛教和儒学传播之始。本部分主要展品有:宋代西南诸蕃图、在今贵州划置定点图、水东佛教文化发祥地乖西山照片、水东地区出土的瓮和甑图片等,主要反映了宋代水东地域和贵州名称的形成,蕃汉文化进一步融合,为水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是元代水东文化形成。元初1301年宋隆济领导抗元运动时,先后攻下雍真等处(今开阳县城)和底窝紫江等处(今开阳县禾丰乡)总管府,九次围攻贵州城,杀死流官知州张怀德,大大促进了水东布依、苗族、仡佬、汉族等各族文化的大融合,使贵州的重要战略地位一下凸显出来并首次记入正史《元史》,成为贵州建省的起点。宋阿重献计平定宋隆济后元代中期任八番顺元宣慰使,封顺元侯,赠贵国公;又有河南邓州名将刘垓任八番顺元宣慰使,宋阿重之孙宋钦娶刘垓孙女刘淑贞为妻进一步促进了水东番汉文化的融合等,都标志着水东文化的形成。本部分主要展品有:元代诸土司图、底窝紫江等处总管府遗址照片、金山洞石刻照片、八番顺元宣慰使宋阿重墓照片、龙里小谷龙司宋万慰墓照片、“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等,主要反映蕃汉大融合的水东文化已经形成。
第四部分是明代水东文化的盛衰。明初水东宋钦归附任贵州宣慰使亲辖陈湖(今开阳县龙岗镇)等12马头,代管乖西(今开阳县西北部)等10长官司;宋钦之妻刘淑贞摄政时卷裙走马四千里赴南京告御状平息马烨裸挞(ta)奢香事件后,支持明朝在水东修路、建学。宋斌袭职后把私衙迁到洪边(今乌当区新添寨)并新建了贵州最早的副省级行政中心。明代中后期宋昂一边率土军随明军招抚平定叛乱,一边与弟宋昱作诗唱和合著《联芳类稿》,号称欲与中原大家相角逐,标志着水东文化的鼎盛。正德时,1509年宋然贪淫激起苗王阿贾等反叛,水东文化从此由盛转衰。明末宋万化父子被迫反明革除,宋氏亲辖的12马头地大部改为开州(今开阳县),水东文化从此衰落。本部分主要展品:明代贵州宣慰司图、洪边等十二马头示意图和贵阳府图,贵州摄政宣慰使奢香和刘淑贞照、首任底窝马头宋德茂墓照、乖西土司杨文桢墓照、乖西土司刘勇刘俸墓照、黔蜀周道三板桥照、“永镇边夷”摩崖石刻照、开州土城残垣照、黔蜀周道简家坡段照、宋氏土司地契照、陇上马头(今乌当区新堡乡)照,以及明代贵州宣慰使宋斌墓志铭、水西宣慰使安国亨及其随从题刻的摩崖拓片、嘉靖《贵州通志》所载宋昂和宋昱的诗等,主要反映水东文化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第五部分是清代水东文化振兴。清代开州即开阳丹砂采冶鼎盛,1761~1835年水银年均产量达400吨居世界第一,1836~1860年水银年产量仍居世界第二。开阳水陆交通四通八达,乾隆特批返还水银税23560两重建了开州城,先后新建了开州州学和开阳书院,两次修《开州志》。清代开阳人才辈出,中文武进士、举人和贡生的人数都名列全省各州、厅、县前列。明末清初号称小周郎的著名堪舆家谌文学、康熙时平定吴三桂贵州叛军的功臣何梦熊、清末自学成才的朱启钤和神童钟昌祚等,都是贵州乃至中国历史上可圈可点的著名人物。何氏家族则以“一榜三进士,五代七翰林”名扬贵州。本部分主要展品有:清代贵阳府图、开州图和开州城图,开阳现存清代名人墓葬、古建筑、古桥古道等图片,以及清代地契、墓志铭、墓碑、族谱、拓片等文物,主要反映清代水东文化振兴时期开阳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欣欣向荣景象。
第六部分是民国至今水东文化复兴。民国时期开阳经济发展,人才辈出。全县毕业于国内著名大学和各类专门学校者有70余人,其中,李惟果留美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行政院秘书长等职,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开罗会议、芷江日本受降及创立联合国等重大国际活动。钟昌祚号称神童,是贵州辛亥革命杰出领袖之一。此外,朱启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自学成才典型,1913年以交通总长兼代国务总理,1930年首创中国营造学,是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民国时期由于中西文化激荡,促进了水东文化的复兴和近代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东文化随着开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复兴,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硕果累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级非遗代表作名录体系健全,水东文化研究硕果累累。特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头寨古建筑群和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阳丹砂水银遗址引人注目。本部分主要展品:民国杰出人物朱启钤、钟昌祚和李惟果事迹,重要历史人物墓葬,重要建筑和抗战标语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开阳经济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及水东文化研究重要成就等。主要反映民国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新时代开阳经济社会发展及水东文化发展、挖掘、保护和研究的最新成果。
此外,陈列馆前明德广场中心有明初明德夫人刘淑贞雕像,广场周围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及当代有关水东宋氏浮雕、《水东赋》及水东文化发展脉络简介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