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南江乡毛家院村历史文化简介
(2018-08-02 21:03:36)
标签:
人文/历史 |
开阳县南江乡毛家院村历史文化简介
一、毛家院与水东文化
水东文化是唐宋元明时期贵州水东(今鸭池河以东贵阳市一带)布依族、苗族、仡佬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千余年间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水东史前文化3万年前盟芽于开阳南江打儿窝,汉唐时期布依先民骆越人在开阳高寨留下了画马崖等马图腾遗存。水东文化唐宋时期(620-1278)发祥于开阳双流同知衙,元代(1279-1367)形成于禾丰底窝,明初(1368-1424)形成于贵阳,明代中后期(1425-1630)盛衰于乌当。水东文化以宋氏土司文化为典型代表,以布依、苗、仡佬等文化与儒家文化互相融合为本质,以儒家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为核心。水东文化传承千余年间留下许多文化遗存,最具代表性的有开阳禾丰马头寨古建筑群、高寨画马崖及双流白马丹砂洞穴遗址和宝王庙等。毛家院唐宋元明时期均为贵州水东宋氏土司辖地,元明清时期又是乖西副长官刘氏土司直辖地,马家坪至今保存有清代嘉庆年间乖西刘氏土司墓葬三座。
二、
唐宋为蛮州地,元代隶乖西军民府,明代为水东宋氏所辖乖西长官司副长官刘氏辖地,1630年改属贵阳府开州乖西副长官刘氏土司中排,清代有毛家院之名,1912年改隶开州第三区,1914年改为紫江县第三区,1930年属开阳县第二区龙凤镇,1938年改第二区龙广两乡镇联保,1949年秋奉贵州绥靖公署主任谷正伦之命改隶开阳县隆花龙南(龙)“防剿大队”1950年改为开阳县第九区,1956年改隶龙广乡,1958年改为龙广公社,1981年复名龙广乡,1992年改隶土桥布依族苗族乡,2003年改属南江布依族苗族乡至今。
三、毛家院村民族概况
毛家院村自古为水东宋氏及乖西刘氏土司辖地,汉族、布依族是主要聚居民族。水东宋氏唐代从真定(河北正定)入黔,乖西刘氏始祖刘启昌唐末从江西庐陵入黔,因此宋氏和刘氏族源都是汉族,他们入黔后先后与布依先民西南蕃、八番、仲家等融合,得任乖西土司千余年。毛家院村至今仍为布依族、汉族杂居,26个村民组中既有布依族,又有汉族,其中有10多个纯布依寨。毛家院村布依族以姚氏、黄氏为主,姚氏同样来自江西庐陵,1368年入黔,先住威清卫(清镇),九世祖姚现芝、姚成芝迁乖西副长官刘司马扎坪居住至今,马扎坪由于明清时期乖西刘氏土司驻扎军马而得名,清代姚氏出过文秀才二人、武秀才一人,团总一人。黄氏清代迁居香树,出过举人、秀才。姚氏、黄氏等入黔后长期与布依族和睦相处,融合进布依族,保留有布依族蜡染、刺绣、酿酒、情歌等民族风俗。
四、
毛家院初名迎龙寨,因为寨对左青龙山而得名。毛氏祖先明崇祯年间(1628~1643)从江西入黔,始祖毛简氏葬于风水宝地迎龙寨,因此得以子孙发达。清代康乾盛世时,毛氏祖先依靠附近中国规模最大的水银厂之一斗甫水银厂,并建毛家厂发家,在迎龙寨扩建私宅,道光年间(1821~1850),随着开阳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第一的朱砂水银集散中心,毛家院也因此兴旺发达,形成集市,商贸兴盛,并改名小荆州;由于咸同战乱,迎龙寨逐步衰落,清末由于毛氏聚居而改名毛家院。毛家院村清代得益于朱砂水银经济发达,出过一批文武举子,特别是因为有四人中武举、一人中武秀才而成为贵州少有的武举寨。
林中揖,开州刘司卡木屯人,1807年嘉庆丁卯科文举人,任安徽太湖知县,以廉洁能干著称。1810年,开州知州吕柱石重建开阳书院时,聘为监工,负责募集银两,使书院得以完工,大大有益于开阳教育事业。编修道光《贵阳府志》时捐50两银子。
毛氏号称武举世家,与开阳武进士谢绍尧密切相关,谢绍尧是清代开州窑上坪人,离毛家院不远,1765年中乾隆乙酉科武举人,为准备会试而在窑上坪勤奋练武时,毛腾霁到双流参与开采朱砂炼水银与谢绍尧结识并拜其为师,直到1784年谢绍尧中武进士后毛腾霁仍坚持练武,经过20多年勤学苦练,到1800年中嘉庆庚申科武举人,成为毛氏第一位武举人;其弟毛腾雪,嘉庆武秀才,挂名骑都尉(四品),未就职而卒;毛大鹏,1807年嘉庆丁卯科文恩贡;毛觐光,1808年嘉庆戊辰科武举人;毛殿飏,1828年道光戊子科武举人;毛国华,道光武举人。如今毛家院毛腾霁、毛腾雪故居旧址仍存,称为花园。
毛家院还有毛氏家族墓群、古龙井、黄秧庙、毛稿公故居、毛南轩故居等文物古迹。毛氏家族墓群以清初毛氏始祖母毛简氏墓为核心,包括毛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墓葬10多座,其中毛简氏墓并未简要叙述了毛氏明末崇祯年间入黔并辗转迁居毛家院的简要经过,准确记述了毛氏墓群所在为左青龙、右白虎等风水宝地,并精确反映出迎龙寨得名于寨对青龙山的历史真实情况。
古龙井,位于毛家院寨中,由于相传其中有神龙而得名,开井于明末,嘉庆元年(1796)毛氏因为参与开采朱砂炼水银发迹后出资扩建成石拱型穹庐顶石井,并在石拱顶之中竖“水井龙王神位”碑,落款“嘉庆元年”,是毛家院,乃至开阳县罕见的二百年古井。
黄秧庙,位于毛家院寨后老鹰岩悬崖上,因为祭祀黄杨古树而得名。黄杨,贵州一带俗称黄秧,是我国著名的珍惜古树名木,既可用于木雕,又可入药。中国利用黄杨有数千年历史,西汉武侯墓葬的“黄杨题凑”葬俗就离不开黄杨木。宋代陆佃《释木》称:“黄杨木坚致难长,俗云,岁长一寸,闰年倒长一寸。”可见黄杨生长缓慢,不易成材,民间有黄杨六百年始成材之说,因此,老鹰岩黄杨木至少已生长千余年;《本草纲目》说,黄杨主治妇人难产,又治暑月生疖,捣烂涂之。西南地区远离中原,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自古崇尚自然,形成了祖先、树木、山川等多神崇拜,由于黄杨万古长青,又可治病,与布依人民祈求健康长寿的愿望相符,因此成为保护村寨安全、祈求安康长寿的神灵,并于民国时建庙祭祀;当地布依人还在庙内竖立川主土主药王三圣、白鹤大仙、黄树大神三块牌位,川主是秦朝设计都江堰把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的功臣,因此成为中国治理水害之神及四川主神,西南一带人民多供奉之以防水旱灾害。土主即各省管理一方土地的神,贵州土主多供南霁云、南承嗣父子,南霁云(712~757),唐朝魏州顿丘(今河南清丰)人,勇武过人,安史之乱中协助张巡镇守睢阳,屡建奇功。后睢阳陷落,南霁云慨然就义;其子子南承嗣任清江太守,后历婺州、施州、涪州太守,辖地多与贵州接壤,故贵州立庙祀其父子为土主,由于南霁云为炮轰而死,全身被炮火烧黑,故称其为黑神,明清时期贵州各地多建黑神庙供奉,是忠义之神。药王多指唐朝孙思邈,为保健康之神。白鹤大仙和黄杨大神无疑是保长寿之神。所以,毛家院黄秧庙是布依族群众追求忠义、安康、长寿、幸福的象征。
毛稿公故居,位于毛家院寨中。毛氏民国年间出了一个著名书法家,由于家境贫寒靠在贵阳卖字为生,1922~1924年受到黔军总司令、贵州省省长卢焘礼遇,请其为卢母墓书写碑文,并聘为省政府幕僚专门负责起草文稿,因此号毛稿公。
毛南轩故居:位于毛家院寨中。毛南轩,清末民国毛家院人,咸同战乱时其祖遇何得胜黄号军,被砍颈七刀,血流全身,但仍有微息,到省城贵阳医治痊愈,因此教育子孙多为善事,关心公益,毛南轩自幼受祖父熏陶,勤奋努力,勤俭持家,成为一方乡绅,关心家乡发展,扩建私宅为悬山青瓦顶木构三合院,门窗配精致木雕,屋顶配古朴瓦当。1937年支持政府把龙广镇短期小学迁到毛家院,每年毕业一届,到1939年毕业两届110名学生,其中55名升学,55名务农,1939年有在校学生94人,男生75人,女生19人,其中有布依族、苗族学生11人,在民国开阳县12所短期小学中规模最大;毛南轩1950年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