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打儿窝遗址——水东史前文明发祥地
何先龙
打儿窝遗址,位于开阳县南江乡土桥村南江峡谷东南端打儿窝。当地民间有妇女不生男孩者,可在远处捡石头打进半山腰的一个山洞就可以怀孕并生男孩,打儿窝因此得名。遗址占地总面积约177平方米,周围是山崖,山上有茂密的植被,山间有溪水,很适合古人类居住。
2003年8月,贵州省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贵开二级公路建设受贵阳市公路局委托,对公路沿线进行文物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这处震惊海内的古人类遗址。9月,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和开阳县文物管理所组成考古发掘队对遗址进行了第一次抢救性发掘,这也是目前水东考古史上唯一一次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
经过近两个月的发掘,试掘面积8平方米,试掘深度达4.55米,虽未到底,但已有叠压关系清楚的18个文化层呈现出来,这在水东地区还是首次。到目前为止,18个层位共出现遗迹现象44个,包括墓葬11个,灰坑19个,灰堆8个,骨堆1个,钙板胶结物5个。整个探方几乎每层都有大量的动物碎骨出现,各层共出土碎骨大约有上千斤。其中,包括已灭绝的中国犀和巨貘牙化石。还有东汉晚期的“剪轮钱”、石器、石料、骨器和陶片,明代的青花瓷片、明代瓦块以及在贵州首次出土的圆圈纹陶片等。
据有第一次发掘统计,在打儿窝古遗址,共出土兽骨上千斤,哺乳动物牙齿化石2181颗,上、下颌骨115个,各部位骨骼化石1415块,骨制品9327件。其中比较珍贵的有19颗中国犀、7颗巨貘的臼齿。专家介绍说,人类遗址发现巨貘、中国犀化石,对史前考古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佐证,将贵阳的历史至少上溯至一万年以前,同时,对古代气候和地理环境的研究也具有较大价值。
除了发现上千斤兽骨外,在打儿窝古人类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烧骨以及灰堆。另外,还出土各种打制石器、骨器和磨制石器、骨器及陶片、动物化石和陶片等数十万件。其中出土的骨制品数量尤为惊人,足有近万件。工具以骨器为主,石器为辅,石器外形比较粗糙,表现特征极为原始。所出土的陶片火候不算高,陶色不均匀,质地不太硬。主要是褐色夹砂陶,纹饰以细绳纹为主。由此可以推断,这里曾经有古人类居住活动的痕迹。当时他们仍处于原始的经济状态,过着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生产。
大量的出土遗物对研究水东地区,乃至贵州省的历史,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实物依据。据中科院碳14测定,可以确定打儿窝古遗址是一处距今27500-8000年并延续到宋明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而且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至汉代至宋明时期各文化层叠压关系十分清楚,遗址最根早到距今
27500年左右。
2008年由于安全因素,发掘并未到底。201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与古人类研究所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科院、贵州考古研究所和开阳县文管所组成联合考古队,由中国旧石器文化研究泰斗、中科院古脊椎动与古人类研究副所长高星研究员亲任领队再次进行考古发掘,经过两三年不断发掘,出土文物层出不穷,数以吨计,不仅在水东考古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贵州考古史上也极其罕见。
打儿窝遗址是水东地区已大规模科学发掘的唯一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极其丰富,文化特征十分显著,比较清晰地揭示出水东地区距今27500年到8000年的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活状态,是当之无愧的水东史前文明发祥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