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2012-02-10 13:37:59)
标签:

布须曼人

原始

文明

上帝也疯狂

杂谈

分类: 非洲印象

    好莱坞大片《上帝也疯狂》迷倒了无数电影观众,成为经典影片代代流传。影片里淳朴可爱,满身技艺的土人就是布须曼人。

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布须曼人,是Bushman的音译,意为丛林中人,又称桑人,是生活在南部非洲的一个原始狩猎采集民族。百度百科说,布须曼人拥有人类最早的基因图谱,是人类早期的祖先之一。

    在殖民者到达非洲南部之前,布须曼人有20万左右,现在只有大约5.5万人,散布在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南非和安哥拉等地20世纪70年代以后,文明之风吹到了布须曼人部落中,很多布须曼人的传统习俗已属于回忆中的往事。

     一、        布须曼人的前世

   布须曼人聚居的村落有专门的表演团队为游客演示,还原这个古老民族的生活场景和狩猎场面。

   像旧石器时代的原人一样,布须曼人以狩猎和采集植物为生。男人负责外出狩猎,捕获的动物与亲友分享;女人负责采集,她们外出采集一切可食用的植物的根、茎和果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点在布须曼人身上得到充分印证。他们身材矮小,如同周边的矮小灌木,男人通常不超过 1.6米,女人一般在1.3-1.4米之间;皮肤呈浅褐色,与其脚下的土地几乎同一颜色;头发浓密卷曲呈簇状,与空中俯瞰当地稀树草原的地貌相仿;最好玩的他们的语言,是用舌头发出的弹舌音,连串的长短不一的“咔哒”声,又快又清脆,听起来活泼有趣。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图中的这几个男人是南部非洲地区的明星人物,很多图册挂历上都有他们的形象。你看他们或斜披破旧的鸵鸟皮,或用一小块皮子遮挡隐私部位,即使时尚潮人的丁字裤也不如他们“坦诚”:从后面看,肌肉发达的臀部几乎是全裸的。关于他们属于哪种族群,一直没有科学权威的划分。这是个相对隔绝的种族,据说,近亲结婚比较普遍,你从他们矮小的身材、扁平的鼻子、半黑不白的皮肤能看出些端倪。
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布须曼人是天生的猎人,观察周围的动物习性、追踪动物足迹是他们的看家本领。非洲的日照强烈,紫外线非常厉害,正午时分地表温度高达50度以上,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动植物们自有防晒高招。蚂蚁的防晒法是钻洞。它们为了躲避地面的高温,拼命向地下挖洞寻求阴凉,洞穴可深达5-6挖出的土在地面堆出一个个壮观的蚂蚁山,最高的能达到3以上呢。最初见到蚂蚁山,我以为是土著人的图腾雕塑呢!别以为这么深的洞,就高枕无忧了,躲过了地面的高温,难躲食蚁兽的袭击。食蚁兽在蚂蚁山的侧面用尖细的硬腭挖个小洞,然后把嘴巴塞进去,伸长舌头张大嘴;蚂蚁看到入侵者,就成群结队奋不顾身地爬到食蚁兽的舌头上去咬,食蚁兽任其撕咬,岿然不动其实对这种大型动物来说,这样的小咬无异于针灸按摩;待舌头上聚集的蚂蚁多了,食蚁兽把舌头一翻,蚂蚁们就西里呼噜被卷进肚里。食蚁兽没有牙齿,它把这些蚂蚁囫囵吞进肚子里,待吞食的蚂蚁量够了,就把“两门一堵”(嗓门和肛门),把蚂蚁们闷死在里面。有经验的布须曼人会在食蚁兽忙着进食的时候捕杀它,如果行动足够迅速,打开食蚁兽的肚子,蚂蚁遇到空气苏醒,在里面乱哄哄地爬……(冷啊)

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水对生活在半沙漠地区的布须曼人来说是相当稀缺珍贵的,如何从自然界中取水、储水是他们从小的必修技能。一种办法是从植物中挤水:挖掘一种埋在地下的块茎植物,用片状工具刮屑、用手挤压取水这就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取水法,土人还用这种办法救了白人男主角的命。还有一种办法是从树缝中取水:布须曼人生活在低矮的灌木丛中,间或会有几株高大的乔木,吸引啄木鸟的驻足,这些硬嘴鸟们经常在树上啄很深的洞,下雨的时候正好能够储水。布须曼人用一种细长坚挺的茅草当吸管来喝水,如果喝够之后还有剩余,就把水引流到空鸵鸟蛋壳里,然后盖上细密的茅草,埋到地下,这样的水最多可以存放五年之久呢。水如此稀缺,当然得藏好,为了防止自己藏的水被其他猎人取走,埋水的地方不能做明显的标记,他们要完全凭自己的记忆来判定埋在了哪棵树下,什么位置。

    生活在没有水电的原始状态的布须曼人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灌木丛中随处可寻动物的粪便,乐观的布须曼人充分开发便便的功用,就地取材自娱自乐。土著人根据便便的形状、成分、色泽判定是哪种动物留下的,不同动物的粪便用法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那种滚圆淡青色的球形便便是长颈鹿留下的。你能猜出人家怎么玩吗?保管让你跌破眼镜!闲暇时(他们是有闲一族,不缺时间)土著人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取乐,随手捡起地上的粪球,放进嘴里,然后气存丹田,运一口气,用舌头将粪球弹射出去,吐得最远的人就算获胜。负责讲解的土著人从地上捡起一个粪球放到嘴里,用力一吐,粪球划出一个弧线,落到很远的地方,惹得大家善意的哄笑。其实仔细想想,动物以无污染的植物为食,排泄的粪便也是纯天然的,晒干之后放嘴里玩,不会比看起来精致、被化学添加剂浸泡过的零食更危险。

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在《上帝也疯狂》中,导演抨击现代文明,描述了被文明异化的现代人疯狂追求利益,为了金钱、权利互相欺诈杀戮;衬托出原始社会的布须曼人快乐满足的生活。导演通过这部影片,呼吁现代人类回归自然、淳朴的本真状态,就像片子中的布须曼人一样。

    回归自然还是走向文明?现代布须曼人会作何选择?

二、布须曼人的今生

    纳米比亚的布须曼人聚集区位于东部边境,靠近博茨瓦纳一带。

    工作关系,我曾多次出差到布须曼人聚集的村镇——楚奎。从首都到楚奎,要走520公里柏油路、254公里砂土路,耗时整整一个白天,而且每去一次至少要损坏1-2条轮胎。布须曼人居住的偏远可以想见。所谓镇子,跟我们一个小村差不多。远远看去,基本看不到什么像样的房子,砖瓦结构的房子一般都是镇行政机关、学校、卫生所等公共场所。
    作为一直被遗忘的少数民族,纳米比亚独立后制定的一系列有利于黑人发展的优惠政策都没有布须曼人的份,所以独立20年来,布须曼人生活状况没有大的改观。新一届政府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将中国政府援建的两所小学之一选在了楚奎。我最后一次去楚奎,是学校建成后,参加中纳友谊学校的交接仪式。蓝瓦黄墙的砖瓦建筑在这一带非常醒目,是镇上的标志性建筑,为色调单一的灌木丛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交接仪式现场,坐在前排的是布须曼人的酋长和首领们

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学校的女学生跳起欢快的舞蹈
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双方领导在仪式上发表了讲话,希望学生们能在新学校里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一个学生代表上台发言,这是个非常典型的桑人女孩,7年级,14岁,身材瘦小,深褐色的皮肤,扁塌的鼻子,宽阔的嘴巴。但是小女孩的发言很精彩,她脱稿发言,声音洪亮,发音清晰,神态自若,表情丰富,得到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参加仪式的纳国女总理对这个小女孩赞赏有加,在讲话中几次提到她,说她是个有头脑、有前途的孩子,希望她能SURVIVE PREGNANCY(避免怀孕)。我听了满心的疑惑,我没听错吧?PREGNENCY?她才多大点个孩子呀!总理的玩笑开大了吧,怎么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跟女孩子开这样的玩笑呢!随后,女总理郑重承诺:你如果上到8年级(初中毕业),费用由我来负担,希望你能一直读下去,千万别等我下次看到你的时候,你已经挺着一个BIG STOMACH(大肚子)。这次我确认了总理不是在开玩笑,她是认真的。之后我看到的事实证明了总理的担心不是多余的。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女总理和发言的女生

 

    在观众中有不少背着孩子的女孩,除了那些没有发育的小女孩,一般都是带着自己孩子的小妈妈。图中这位正中哺乳的小妈妈,刚刚15岁,满脸的稚气。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哺乳的妈妈
    非洲印象:布须曼人的前世今生

    当地朋友告诉我:桑人的婚嫁制度比较简单,男孩、女孩只要一开始发育(女孩1112岁开始),由父母带到酋长或头领面前说一声,这俩孩子就可以同居了;长大以后如果过不下去,可以自己再选择。说到底,倒霉的还是女孩子,因为小爸爸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养育孩子的责任就落到小妈妈头上了。这样的情况下,哪里还谈得上教育,能混饱肚子就不错了。   

听说这里有政府办的仪式,还有饭,几十里外的村人早早就来到会场,一为看热闹,二为那顿午餐。按照双方事先安排,中方负责为出席仪式的双方官员提供60人的中餐,社区村民的午餐则由纳方提供FINGER FOOD(手指拿着直接吃的食品)。结果到了仪式当天,纳方所谓的FINGER FOOD只有两个小小的碟子,只够几个人食用。好在这家中资公司与当地人打交道比较有经验,提前做了准备工作,做了足够200多人吃的午餐。我们提供的餐盘有100套,社区的人自发找来了纸盘子,还有的人等前面的人吃完之后刷了盘子,自己再去吃。那天吃饭的场面可谓壮观,排队的人把取餐的屋子围了个水泄不通,每个人的盘子里都堆着小山一样的食物。原本是计划取餐之后在教室用餐,100多人绰绰有余,也比较象一个reception(招待)。但是排队的人远比计划中的人多,而且不少人吃了一轮接着去排,吃过两轮去排第三次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学校的院子里到处都是排队和吃饭的人群。有一点非常值得表扬:排队的人尽管很多,但是秩序井然,没有加塞的,也没有高声喧哗的,长长的蛇形队伍安静地移动着。很快,8个大食盒都见底了,排队的人聚集在原地,不肯散去。好在有防备,中资公司的工人赶紧又突击做了两大盆的菜,方才稳住他们。估计这是他们多日来唯一的一顿饱餐了。

   

三、发展文明还是回归原始

    交接仪式前一天,我们一早出发,一直走到日暮将垂才到目的地。一路上景色单一:一条路申向无尽的远方,两边是茂密的衰草和稀疏的针叶状枯树,既看不到人也看不到动物。颠簸的砂石路边就是布须曼人居住的地区,因为传统狩猎生活养成的习惯,他们喜欢于隐藏在树林深处,从马路上根本看不到他们的踪影。我们常讲:要想富,先修路。我边走边替他们着急:为什么不把家搬到路边来,交通便利了,生活也能改善一些啊。

    楚奎这个地方没有公路,也不通电。夜晚行车,看不到任何目标,如同走进漆黑无边的大海里。白人喜欢这里纯粹原生态的环境,所以隔三差五呼朋唤友到这边来度假消遣。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么偏远的地方也有了LODGE(乡村酒店)。酒店主人使用私人发电机照明,祖祖辈辈没见过电灯的布须曼人终于在夜晚见到了亮光,但是私人发电极其昂贵,1度电卖8个纳币(与人民币相当,略低),普通村人哪里消费得起?当地人没有发展农业的传统,现在的他们是半狩猎、半畜牧,一些条件好的酋长、族长也有自己的家畜。畜牧业是主要收入来源,牛马之类的不能天天宰杀卖钱,所以他们的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证。

    与当地人形成对比的是我们的建筑工人。不管在一个工地工作多长时间,工人们一到工地,马上着手改造生活环境:建宿舍、修厕所淋浴间、装发电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走到哪都要开辟自己的菜园,撒上国内带来的菜籽,把化粪池的废料撒到菜地做肥料,一个不大的小菜园,基本能满足工人日常吃菜。周围的土人总是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们菜盆,等着工人们吃剩下倒给他们一些,但从来不跟着学种地、改造自己的家园。

    独立后的黑非洲国家,多数都建立了黑人当家作主的政府,接受良好教育的黑人,能够从事技术和管理类的工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布须曼人、红泥人等没有接受现代教育的原始部族,原始技能有所遗忘,而现代知识又未装备,生活质量低下、寿命很短,谈不上成为国家的主人。

   《上帝也疯狂》的导演从现代人的角度出发,批判工业文明导致的人类异化,呼吁人们回归淳朴自然的本来面目。但是,站在布须曼人的角度,你会觉得,从保障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角度,接受现代文明是他们明智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