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非洲天然污染发展治理杂谈 |
分类: 非洲印象 |
非洲的启示一:环保理念
4月初,初回石家庄,就遭遇了几场沙尘暴天气,漫天的黄沙让人心生恐怖。很多朋友问我,在非洲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没有,从来没有!我所在的纳米比亚荒漠化程度很高,一半以上的国土被沙漠和戈壁覆盖: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纳米布沙漠,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红色沙漠,还有沙海相连的奇迹。作为最繁华的都市,首都温德和克市中心仍有裸露的土地,但是从来没遇到过扬沙的天气。可能你会说,这个城市不刮风,WINDHOEK(温德和克)是德语,相当于英语的WINDHOLE,风眼。可是我在那里的三年,从来没遇到过沙尘天气;我多次去沙漠旅行,爬过沙丘,骑过沙滩摩托,但从来没有见过沙尘暴。我对气象没有研究,但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生态平衡。横贯纳米比亚的纳米布沙漠已经这样安静地存在了几千万年了,以前什么样,现在基本上还是什么样,生态平衡了,就没有灾害了。初到纳米比亚的时候,满心的感慨:原来我们的天空应该是这样碧蓝的,云朵应该是这样洁白的,星空是这样闪亮的,即使乌云也应该是这样有层次的……
纳米比亚自称最不发达的国家,2008年世行把他从这个队伍中剔除出去,惹的人家好大的不满。客观的说,这个国家不属于最不发达国家,但总体来说还是个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工业,除了矿业、渔业和旅游业之外,其他几乎是空白;没有农业,大片的土地,养活不了200万人口,包括粮食在内的生活必需品、工业用品都依赖进口。作为非洲大陆上最年轻的国家,黑人政府把发展最为头等大事,除了努力自身发展,也在积极寻求外援。
在纳米三年,我发现纳米是个很有个性的国家:他们需要外援,但不盲目屈从外援;他们重视发展,但把很多东西看得比发展更重要,比如尊严、比如环保。
面对唾手可得的外援,他们不放弃自己的主张:“这是纳米比亚,不是任何其他国家”,这是我在纳米期间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几年前,美国准备投巨资同纳米比亚联合开发其境内最大的野生动物园—爱淘沙野生动物园,投资意向确定了,投资的条件也谈好了,民众认为在这个合资项目中纳米人丧失了部分主权,一片反对声音,参与谈判的政府官员也被拿到公众的视线下审查,经过几轮政府-民众-媒体反复辩论,这个吸引了巨额投资的项目被取消了。
纳米的电力资源极端匮乏,大部分的电力供应要从南非或者周边国家购买,但是面对其他国家为其投资建设火力发电厂的要求,他们却坚持自己的主张:不行!这会造成污染的。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的国家,建几个火力发电厂应该不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但是纳米人会认真地告诉你,沙漠里生活着很多动物,他们会因此失去家园和性命……
这张图片,是我在一个新开发的别墅小区拍到的。纳米是半沙漠性气候,植物不多,能天然生长的只有这样的灌木。人们对长成的树木呵护有加:为了这棵树,开发商特意加宽了路面。我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心底有种暖暖的感动。
这是我在沙漠里拍的图片,沙漠旅游的一个特色: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沙漠饭店。导游非常专业,手脚麻利地搭好凉棚、支好桌子、架起洗手盆,摆放好精美的快餐食品:
悠闲浪漫的沙漠午餐之后,导游又迅速收起了所有的家当,并且把我们产生的垃圾仔细包装带走。他幽默地说:我们来沙漠旅游,只带来眼睛;我们离开沙漠,只留下脚印。
回到国内,所有的朋友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非洲比国内热多了吧?理论上应该比国内热,可惜,答案恰恰是否定的。很多黑人朋友夏季来国内,回去会抱怨:too hot!昨晚看天气预报,石家庄的气温居全国之首,40度以上。这个新“火炉”连续几年雄踞夏季温度榜的冠军。我就纳闷了:她的纬度不低,在“大公鸡”的脖子下,日照也不是最强的,凭什么拿到了这个“冠军”的头衔?究其实,“污染”这个恶魔,在其中的贡献居功至伟。
最近一段时间出差,接触到不少各种层次的人。有些领导提到国家限制重能耗行业的发展时,感叹生不逢时:我们的步子迈得太慢了,没开始走就被叫停了,人家走得快的,现在已经发展起来了;他们是理论是:必须先发展,后治理。我很不解:我们已经意识到污染带来的恶果了,为什么还要一味地追求发展数字?说到底是政绩、个人利益在作怪......跟周围的人谈起这个话题,不少人对我的忧虑嗤之以鼻:要发展当然要付出代价了。我不否认经济的发展为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了很多,但是在我们意识到污染带来的恶果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调整发展的路子和方向?“先发展,后治理”,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生命都将无保障,那个发展数字还有什么意义?“先发展,后治理”,如果全球各国都这样考虑问题,陷入沉疴的地球还有没有能力积重而返?我们的地球人有没有可能在重污染之下存活到治理好的那天?
蓝天、白云、洁净的空气,这些我们曾经拥有过、并且应该每天拥有的最基本的生命物质,现在却成了遥远的梦想;如果我们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污浊空气并且坦然面对,有一天,我们会像那锅被温水慢慢蒸煮的青蛙一样,在麻木中失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