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期间,我们驱车几千公里,去探访闻名遐迩的辛巴人的村落。
辛巴人,俗称红泥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然生活在原始社会的部族,因这个民族的妇女常年以一种红色的颜料涂抹全身,使皮肤呈现砖红色而得名。纳米比亚的辛巴人聚集在西北部AUPUWA地区,他们聚集的村落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我去参观的红泥人村,是从AUPUWA迁徙过来,跟当地黑人混居的辛巴人,相较于旅游地区的红泥人,他们的生活更本真一些。

红泥人的家,这是家里的孩子们,父母有事外出了。
他们的住的窝棚跟当地的黑人略有区别,呈方形,不用泥巴之类的东西糊墙。我随家里的孩子钻进他们的卧室看了看,不足
10个平米的一个小窝,还分出一块地方搭了架子放东西,不外是谷物粮食之类的,地上散落着几块旧毯子,看来就是他们晚上栖息的床铺了。
奇特景观--草上树。
作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及财产的象征--牛,在辛巴人的家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去的时候,是早上10点左右,家里的牛群已经被赶出去吃草了。 因为牛是散养的,怕牛吃食没有节制,就把这些草储藏到了树上。
中国人用“家徒四壁”来形容赤贫,你看看这个家,根本没有墙壁。但这个家族在红泥人中算是中等,不属于赤贫的,因为人家有几十头牛,也算有产一族呢。
所谓的红泥人,其实是指辛巴族女人,因为这个部族的男人是不涂抹红泥的。女孩开始发育,才能有涂抹红泥的资格,女人们终生不洗澡,就靠涂抹红泥和油脂来清洁和保养皮肤,让我们来近距离观察这些女人们:

跟家里的大小美女们合个影
我左侧的姑娘18-19岁,开朗大方,我们一进门她就用当地语跟我们打招呼、握手,粘了我满手的红油脂,担心对人家不恭不好意思擦洗,结果我的相机就跟着沾红了。中间小娃娃身上也沾了星星点点的红,不用说是沾了姐姐们的光;最边上的女孩14-15岁,她的发辫告诉我们,她开始发育了,所以也跨入涂抹红泥的人群了。
小图中的小罐子是她们的化妆盒,红色的,就是红色岩石和奶油的混合物,是辛巴女人主要的美容产品,黑色的小罐子是用来防晒的。受外来文明的影响,爱美的女孩们也糊上了面膜,白乎乎的不知道是什么的混合物。
辛巴女性的发式有很多变化,女娃、女童、少女、成年姑娘的发型各不相同,你可要看仔细呦:
给这个美女来个特写,她的周身被红泥擦拭得亮亮的,看起来皮肤很好,但是脚是保持原色,方便赤脚活动。她的发型是梳了满头的辫子。
下图的这个年轻妈妈也是满头的辫子,怎么样区分未婚和已婚呢?据导游介绍,发育成熟的女性,结婚和未结婚的区别体现在脚腕部位的饰品:未婚女孩的饰品是草绳做的,已婚妇女的则是金属饰品。

这个年轻妈妈怀抱婴儿,浑身透出健康、端庄的美。她怀中不知性别的婴儿也被染成了红色。导游说,经常在早上看到身上红彤彤的男人,不用说是夜里沾了老婆的光。

未发育的小女孩,发式是这个样子的,两条辫子向前梳。注意她跟开始发育的姐姐的发型的区别。

猜猜这个娃娃的性别吧?提示:区别就在于人家的辫子的方向。男孩的辫子朝后梳,女孩则向前。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这个娃娃始终抱着这个奶瓶,红乎乎的瓶子、看不出本色的黏稠液体,让你对他们的健康揪着心...

给孩子们来个合影
男孩的辫子是这个样子的。成年以后就不梳这样的辫子了。
我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些糖果、瓜子之类的小吃,分给家里的孩子,大人也很感兴趣,这俩大哥哥也过来分享这些没吃过的东西。

给这个男孩来个特写。挺帅气的男孩子,“混搭”应该就是这个男孩的装扮吧!
行走在辛巴人居住的地区,经常在路上看到梳这样辫子的男孩。你看看这家里的孩子们,无论哪个年龄段的,都闲在家里无所事事。导游介绍说,辛巴人对自己的传统非常看中,拒绝接受外来文明,孩子们不去上学,尤其是男孩们,被家长留在家中,不允许外出求学或者打工,为的是传承血统和家产--就是家里的牛群。
看着辛巴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女性的生活,让人感到有种说不出来的苦涩:同样年轻美丽的生命,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如何保持健康?辛巴女人的寿命相对男人更长些,男孩夭折的很多,你看这个家中的男女孩子比例也能看出些端倪。
现代文明的火光是无处不在的,曾经最古老的原始部落-布须曼人也接受了现代文明,孩子们上学已经很普遍了(我在前文介绍过)。辛巴人对自己的传统、对这份原始的坚守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相关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f2b39d0100f163.html(非洲:一种你不熟悉的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f2b39d01007y8n.html (最后的布须曼人--原始部落见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