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清明南部三日游(下)

标签:
非洲纳米南部吕德里茨迪亚兹 |
分类: 非洲印象 |
KEERMANSHOOP是纳米南部最大的城市,从此往南是一派草原-我们去奥兰治河的旅途就一直与或绿或黄的草原相伴;由此往西则是茫茫戈壁滩,通往吕德里茨的路上黄沙、戈壁纵横,看不到人的踪影,偶尔路边会出现一群群鸵鸟和不知名的羚羊。主路B4旁边,与之平行的是一条拟建的铁路,路基铺了一半,因为资金匮乏,就这样摆放在那里,成了一个烂尾路。好在纳米人口稀少,换了在国内,恐怕这些路基石和枕木早就被偷光了。
大自然是公平的,赋予它荒蛮的、不招人待见的地上风光,又给了它丰富的地下资源作为补偿,这些戈壁之下埋藏着钻石以及贵重有色金属。上世纪20年代,修路的工人在距今天吕德里茨 10公里的地方偶然发现了钻石,于是这里迅速建成一个钻石生产地,一家德国公司在这里开采钻石,修建了成片的厂房、住宅区和娱乐场所,发展成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小城-钻石城,后来钻石开尽,人去楼空,房屋闲置在那里无人过问,连同里面带不走的大件家具和家电,渐渐被流沙所盖,成为一座荒芜的空城,后人给它起名“鬼城”,成了一个游客必到的景点。繁华落尽,只剩下茫茫黄沙在向人们诉说着无尽的落寞和凄凉。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兹率领由三只小船组成的小船队到达这个地方,修整之后继续南行,绕过好望角,完成了他探寻新航路的旅程。迪亚兹当年停留的地方被命名为迪亚兹角,现在也是一个旅游景点。
站在吕德里茨港的码头上,蔚蓝的天、澄净的海、翻飞的海鸟、色彩艳丽的轮船,一瞬间,让你感觉是站在地中海边。
碧波荡漾的大西洋。冰凉的大西洋海水给这个城市降温不少。我们一下车就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凉意。
跟地中海不同的是,这座城没有生机、缺少人气。纳米政府的政策向北部黑人聚集区倾斜,南部经济不受重视;加上中部港口城市沃尔维斯湾的兴起和扩建,曾经的港口重镇吕德里茨,地位日渐衰微。
空旷的街道。这座建在丘陵山地的城,拿来装饰街道的也只能是石头。跟纳米的其他城市相比,这里少了绿色植物的点缀,也就少了很多生机和活力。
码头上船型的房屋,提示着这座城市作为港口的特征。
建于1906年的老房子,见证着这座城市百年的兴衰。
看到大海,怎能不投入她的怀抱?我们要出海了,去跟大西洋做一次亲密接触。这是我们要乘坐的大帆船。
驶入大海,海风阵阵,温度越来越低,我们把此行携带的最厚的衣服穿上,还是不能抵挡越来越浓的寒意。后来索兴将船长发的雨衣也披到身上,有聪明的同伴挤到船舱的楼梯处躲避寒风。见惯风雨的白人船长也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温都的冬天也没有这么冷的空气呀!从昨天的30度的高温、泡在游泳池里消暑,到今天穿上羽绒服才能抵挡的寒冷,我们在两天的时间里经历了冬夏。有同伴笑称:我们这次南部行,可以说是淬火了,从火炉到冰窖,历炼。好在这边的空气好,很少病毒和细菌,经历了这样的忽冷忽热的锤炼,居然大家身体都无恙,没有感冒发烧的现象发生。
要返航了,黑人船员扯起了风帆。我们的寒冷之旅要结束了。
突然,发现海面有大片黑压压的海鸟,摆成整齐的阵式停伏在海面上,船过时同时起飞,蔚为壮观。被海风冻僵的一船人顿时兴奋起来。看,海鸟阵!
远处灰白山丘上的黑点是成群的非洲企鹅,比南极企鹅个头小,身上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可惜我的相机不够好,无法清晰拍到这群可爱的精灵。
港口处停泊着不少这样的船只,从海面上看不出什么特别,船长告诉我们,这些是开采钻石的船,有训练有素的潜水员在水下作业。我以为钻石的开采都是在沙漠戈壁呢,船长更正我:世界上70%的钻石来自海底。真的吗?这个说法回头再考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