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开家长会-我眼中的中西教育(四)

标签:
家长会学习习惯坐姿秩序情商杂谈 |
分类: 教育杂谈 |
我专门上网查了这个LOW MUSCLE TONE,译为:肌肉表现低张力,解释为:与儿童缺乏足够视觉去引发活动,身体缺乏活动有关。有些儿童之肌肉则表现得太过「紧」、「硬」,不懂放松,以致有不正常的姿势。这译文比较欧化,又很专业,不太明白。
说到孩子的一些习惯,老师说,我知道你们中国大多是独生子女,这样家庭的孩子的有一些问题,比如等待的概念比较模糊,自己有什么要求和问题马上提出来,而且马上就要得到解决;我需要不断提醒,“请等待,等我处理完这个同学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很多时候我也总在提醒儿子:我在做什么什么或者我正在跟谁谁谈话,一会儿再问。儿子的思维敏捷,问题很多,而且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从小就不错,所以说的又急又快,熟悉的人都知道,而且还给他起了小外号“十万个为什么”,说实在的,我一直觉得爱问问题是个好习惯,但是问得频繁的时候我也会提醒他。
不懂得等待,是否因为独生子女?我觉得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也不全是。我们国民的秩序观念一直比较淡薄,你看看车站拥挤的人群和集市里杂乱无章的摊位就明白了。银行设置了一米线,实行了很长时间大家都看不到,因为我们都习惯了挤在柜台前。同时,我们窗口行业的服务人员大都练就了一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对付3个以上顾客的本事,否则根本适应不了工作需要。在国内,在长长的排队买票的队伍里,如果我不是加塞买票,只是咨询一下有没有某班车,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挤到窗口去问,而排队的人也都会理解。初次出国,在商场,面对只有一个顾客的收银员,我的同事打听厕所在哪,那个工作人员一定要他WAIT,直到他算完了账才指给他,我的同事很不高兴,不就指一下的功夫吗?干嘛不能利索地指给我?外国人看我们,没有等待的观念,我们看外国人,一根筋,不会兼顾。究其实,我想,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人口压力,人多,所以物质、机会等等都弥足珍贵,人们本能地就会去挤去抢;但,也正是人口众多的压力培养了中国人做事勤奋、处事灵活机敏的优点。
说完学校的事,老师问我,孩子跟爸爸的交流是不是很好。我告诉她,儿子经常通过网络跟爸爸交谈。她说,孩子跟EARTH FATHER(生理父亲)沟通交流的好坏对孩子心理发育非常关键,关系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也会直接影响他跟GOD FATHER(上帝)的交流;父亲一定要尊重孩子,平等民主地对待孩子,多给孩子鼓励,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是必要的,但是也要有跟孩子共享一杯冰激凌的快乐时光。她说得都很对,我也非常赞同。谈到中国父亲的时候,我跟她说,年轻一代的中国父亲大都能够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爱护,有个别的可能做得不够好,严厉有余、亲和不足,这是千百年来的封建积习留下的印记。我们这代人的父亲大多还有家长作风,所以当自己做了父亲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去模仿自己的父亲。
预定半个小时的会谈,我们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还意犹未尽,正好约了老师周末到我们家吃饺子继续聊,也作为上次去她家作客的回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