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经义
马经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898
  • 关注人气:1,5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学界的“门户”观念

(2017-01-19 23:21:28)
标签:

红学

红楼梦

研究

门户观念

马经义

分类: 中国红学概论

 


红学界的“门户”观念

学术研究中有门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这不仅不是,而且在华夏千余年的学术流变中,门户之别似乎成了一种固定的格局,所以才有蔚为大观的子学、经学、玄学、理学、朴学……但有趣的是,如此多的门户都追求着同一种学术境界——贯通和整合。钱穆先生就一直认为,中国学术传统的精神是以“贯通”和“整合”为理想境界的。学术有门户,但又追求着理念相通:这不是构成了一对矛盾吗?所以章学诚先生针对这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治理学术的方法——“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有门户”。

就我熟悉的红学领域而论,观念之别,门户之辨,由来已久,举不胜举。周汝昌先生曾经为《红楼梦》的文本结构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建章宫千门万户法这是周汝昌先生给《红楼梦》故事结构取的一个名字,以形容其如宫殿中的门户一样,层层递进,四通八达,路径相通。

“建章宫千门万户”出自宋代田锡的诗作《御沟》:“春半栎花水初下,一沟润绿元如砑。夹道官城数里中,静称潺湲明月夜。千门万户建章宫,金锁横门沟暗通。三月花飞若零雨,水声何处咽香红。”历史上的建章宫是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建造的宫苑。据《三辅黄图》记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红楼梦》的文本构思奇妙诡谲,穿针引线,伏脉千里。配这样的名字,名符其实。如果用“建章宫千门万户法”来形容当下的红学流派与门户,也恰到好处。

红学研究需不需要门户?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商榷。任何一宗学问,当我们想要进入的时候,必定要找一个入口,但就在此时,我们已在不经意间选择了门户。所以寻找门户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无法回避。

钱穆先生曾说:“道欲通方,而业需专一。”专一其实就是从门户开始的。中国文化浩瀚无边,就算是一宗红学也是博大精深。对于如此庞大的内容以及纷繁复杂的关联,我们不能轻率地一言以蔽之,所以分门别类对于初学者必不可少。

然而门户最终通向何处,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然而四部之内又有千门万户,但是所有的门户又呈现出一种特性:相互关联,四通八达。所以在中国主流学术界,学者们理想的学术高度就是“通儒”。“通儒”的地位远在“专家”之上。为什么呢?因为“通儒”要遍及经、史、子、集而各有深入。

对于红学研究者来说,是当“红学专家”还是当“红学大家”,也是需要细细思量的问题。所谓“红学专家”就是专攻红学的研究者。他们对《红楼梦》的思想、结构、语言等无一不精,然而一旦超出《红楼梦》的范畴便无从知晓了。“红学大家”除了熟悉《红楼梦》以外,还把眼光与境界放在了一个“大”字上。何谓“大”?其实就是一个“通”字。同是研究《红楼梦》,红学专家看到的可能是爱情的悲剧,然而红学大家看到的可能就是文化体制下的婚姻观;同是研究红学史,红学专家看到的可能是索隐派的稀奇古怪,然而红学大家看到的可能就是学术流变的内在律动。但是要成为红学大家又必须要从“红学专家”做起。

问题还需要回到红学门户到底通向何处上来!我曾经撰文概述过红学的意义:它就是透视、欣赏、研究、传承中华文化的窗口。同样的理念,红学的门户最终通向的是对中华文化的贯通和整合:以《红楼梦》为立足点,以红学为入口,通向中国文化的经、史、子、集。如果将《红楼梦》比喻成一棵树,我们除了研究这棵树以外,还需要爬上树梢眺望森林。

红学研究有门户,是治理学术的起始点。然而无论是哪一门哪一户都必然要体现同一种精神和学术旨归——融会贯通于中华文化。就如同《红楼梦》本身的特性一样——微尘之中见大千,从一个小小的贾府看到天下世间、观览人生百态。

门户与通户在学术上永远是相交为用的:只有入门户才能达通户;只有到通户才能更好地认识门户。陈维昭先生的《红学通史》,用一百万字抒写中国红学历史的全程演变,是通户的大手笔;王朝闻先生的《论凤姐》,用三十万字分析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的精明干练、言行举止,是门户的极致。若我们细细拜读这两部著作,就会明确一段从微观到宏观的阶梯式路程以及其中纵横交错的往来。

红学研究可以有门户之别,也可以有高下之异。然而每一个研究红学的人都应该把握一个门户观:以《红楼梦》为纽带,贯通、整合中华文化。无论从红学中的“考证门”还是“批评门”入手,都必须上通于文化整体,旁通于其他门户。唯有如此才能既通户又有门户地免于见树而不见林之病,也唯有如此才能彰显红学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摘录于:马经义著  《红楼文化基因探秘》  四川大学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