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评论史 之 为人与处事研究
(2013-11-13 19:39:02)
标签:
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薛宝钗马经义文化 |
分类: 红学论著概略 |
此文摘录自:马经义著《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为人与处事得到普通读者的广泛认可,然而从评论的角度看又呈现出“正邪二论”。在文章一开始笔者就说过,红学界对薛宝钗的评析“正邪”两极分化极为突出,可以说这种评论模式渗透到了每一个层面。
对于薛宝钗的为人,有说她热情大方,真诚友好的。例如吴戈先生就说:“她暗中每每‘体贴救济’那寄人篱下的邢岫烟;照应那父母双亡,依哥嫂度日,‘做活做到三更天’的史湘云;庇护那‘平生遭际实堪伤’的香菱,带她进园子,学会了作诗,参加了诗社。连那人人践踏,个个歧视的赵姨娘、贾环,她也一视同仁,赠土仪时给予同样的一份。”(86)然而与此针锋相对的观点却认为薛宝钗这一切的做法都是有不可告人的意图,都是虚伪的表现。哈斯宝就曾评点说:“(薛宝钗)上对贾母、王夫人谄谀备至,下对仆妇丫环笼络讨好……淋漓尽致地揭出了她是何等奸狡。”(87)早期的《红楼梦》点评者如此解析并非哈斯宝一人,像陈其泰、话石主人等等都有类似言论。这对后来的红楼人物评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加之时代政治环境的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薛宝钗几乎成了一个“奸佞”与“虚伪”的代名词了。在1954年的“红学大潮”中这种观点几乎被推向了极致,李希凡与蓝翎二位先生曾经撰文说:“在她(薛宝钗)那‘容貌美丽’、‘端庄贤淑’的外衣下,掩盖着一颗封建主义信奉者的极为虚伪的灵魂。她很善于奉承、迎合、而又做得自然,懂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88)
对于薛宝钗为人“虚伪”的评定,似乎不能完全说服大众读者,反而会让人觉得偏执,于是乎红学界评论薛宝钗的“构架”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模式——就是把这种“虚伪”“奸佞”的祸根归结于“封建主义”思想,这一评论方式被大多数评论者所采用。例如王昆仑先生就说:“我们从薛宝钗这一典型形象中所看到的,则是封建主义虚伪做作的本来面目,同时在它的上面又蒙盖着一层典丽大方、色泽悦目的外衣。”(89)这种评论方式似乎也为薛宝钗找到了开脱“虚伪”“奸佞”的最好理由。于是指责、唾骂薛宝钗的种种言行之后,又开始同情这位姑娘。单世联先生就说:“我们与其责备宝钗,倒更应当把锋芒指向传统的‘礼’,它才是本源的伪。强调‘礼’的必要性的荀子,也同时指出它是‘伪’——对自然人性的改造、陶铸。若不是礼,宝钗也依然是个可爱的姑娘,而当她因袭传统接受‘礼’的规范以后,无论怎样委曲求全,补苴罅漏
在评论者们的笔下,薛宝钗和王熙凤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会做人”。学者们认为这源于她们的世故和虚伪,然而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王熙凤的虚伪和奸诈会让人发指,简直是可恨。但是薛宝钗的虚伪却让人有不同的反应,可恨的不是这个人物而是那个封建社会。蓝田玉先生就说:“薛宝钗式的虚伪,在某些场合,客观上还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是允许甚至欢迎‘美丽的谎言’吗?”(91)所以薛宝钗到底虚不虚伪,红学界的争论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过。一言以蔽之,站在什么样的立足点上就会有什么样的结论。你如果拥林就可能贬薛,你如果想借薛宝钗的行为控诉封建主义思想,就可能痛骂了薛宝钗之后又同情这个无辜的女孩子。
评价薛宝钗的“为人”其焦点主要集中在她是否虚伪上,那么分析薛宝钗的“处事”评论者们又是什么态度和观点呢?
关于薛宝钗的处事态度,评论者们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所指的实质内容几乎一样。主要集中在两句话上:一是装愚守拙,二是不干己事不开口。对于这两种处事方式,评论者们的态度也有两种,第一种认为这就是薛宝钗在书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豁达”和“随分从时”,这是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修养,这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境界。第二种认为,在“装愚守拙”和“不干己事不开口”的行为背后暗藏着心机。例如艾斐就说:“在薛宝钗的身上,一个‘愚’字掩盖着‘诡’字,一个‘拙’字苫遮这‘狠’字。她就是这样一‘诡’二‘狠’结束了林黛玉的生命,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的。其实,她的这个‘诡’和‘狠’虽然是被‘愚’和‘拙’掩饰着的,但是只要‘细按’则‘趣味’全出。”(92)在评论中持有这种态度的学者还不在少数。
除了站在道德层面来评价薛宝钗以外,还有学者站在传统文化哲学的层面来审视薛宝钗的处世哲学。王蒙先生就曾说:“无论人们从浪漫的、性情的乃至‘路线斗争’的观点出发对宝钗如何贬抑,宝钗的清醒与明哲保身之高人一筹仍是常常令人叹服。”(93)薛宝钗这种所谓的“明哲保身”到底使用的是什么哲学理念呢?何力柱先生认为她使用的就是“中庸之道”。这是儒学对待整个世界的一种看法以及儒生们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人们都在追求着“中庸之道”,它已经成为我们奉行的伦理与境界。“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许多人却在自觉地追求着这种理想,薛宝钗就是其中的一个。”(94)
从传统文化哲学层面上来分析红楼人物是当下红学评论的一大走势。就薛宝钗而论,除了何力柱先生所说的“儒家”处世哲学以外,葛鑫先生认为其中还包含着“道家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善于交往,长于处世,她采取的是一种儒道互补的处世哲学。对待亲人,薛宝钗采取的是儒家的孝悌之礼,忠孝思想;对待其他人,薛宝钗体现的是儒家的“仁爱”思想,但这种“仁爱”绝非“兼爱”,其本质是“爱有差等,推己及人”,从道家角度看,薛宝钗在于他人交往过程中,善于回避矛盾,钝化矛盾;对己则做到修心养性,独善其身,薛宝钗用这种儒道互补的严正的生活态度来处身涉世,将自己塑造成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近似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但社会回报给她的是一生的悲剧,宝钗的悲剧正是这种处世哲学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95)
(86)吴戈
(87)哈斯宝
(88)李希凡、蓝翎
(89)王昆仑
(90)单世联
(91)蓝田玉
(92)艾斐
(93)王蒙
(94)何力柱
(95)葛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