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评论研究(七)

标签: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评论史略马经义文化 |
分类: 红学论著概略 |
(此文摘录于马经义著《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四川大学出版社)
价值与意义研究
对于林黛玉的价值与意义的探讨,评论者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
第一,从社会与阶级的层面探析林黛玉的价值与意义。
在20世纪50年代,因为特殊的历史背景,让很多红学家的意识聚焦在了政治阶级上,所以在那个时代,对红楼人物的评析就突出了他们所具有的“社会因素”。在探寻林黛玉的价值与意义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向这个方向靠拢。例如佘春声先生就说:“如果不是林黛玉这一形象,那么就没有可能将这种压迫反映到如此精确的程度,从而也就不可能唤起读者同情林黛玉那样的深切的同情,因而产生仇恨封建压迫者的强烈情绪。”(80)从社会与阶级这个层面看,林黛玉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她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向旧道德,旧礼教发出控诉。杜景华先生认为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所表现出来的伤春与悲秋其实“是一种要求社会制度变革的信号。”(81)
第二,从审美的角度探析林黛玉的价值与意义。
林黛玉最终“死”了,这确实是一出悲剧。然而悲剧的价值并非只是描写了美的毁灭。就以林黛玉而论,持有这个角度的评论者们认为,林黛玉这个形象的终极意义是体现了人性解放的觉悟。例如吴新雷先生说:“林黛玉渴望爱情自主而又不可能实现的感伤情绪,以及因此呈现出来的愁、泪、病、瘦的形神特征,便超越了一般的病态美的范畴而升华为悲剧形象的悲剧美了。”(82)
第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析林黛玉的价值与意义。
所谓传统文化的角度,是指从林黛玉身上发现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品格与精神,以及在林黛玉身上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朱伟明先生说:“林黛玉这一形象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在于,她不仅是封建时代名门闺秀悲剧命运的历史缩影,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执着于个体内心自觉与自主人格精神的写照。”(83)对于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析林黛玉的意义与价值,在红楼人物评论中逐渐被凸显出来,这也是红楼人物评论最为值得探寻的方向。
(80)佘春声
(81)杜景华
(82)吴新雷
(83)朱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