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人物的悲剧结局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然而悲剧并不等于悲观,当曹雪芹把美好的事物一样样“撕碎”了给人看的时候,并不代表他对美失去了信任,而是思考美如何才能长久。金陵十二钗的结局都是悲剧性的,林黛玉身上更是笼罩着一层与众不同的悲剧色彩。纵观评论者们对林黛玉悲剧色彩的解析,其重点主要集中在7个方面。
第一,宿命性悲剧。这里的“宿命性”并非是哲学意义上的悲观主义,而是美学范畴中的概念。曹雪芹开篇就讲述了凄美的“还泪故事”,林黛玉下世为人主要的目的就是“以泪报恩”,所以先天就注定了她生命中的悲剧色彩。
第二,境遇性悲剧。林黛玉虽然身份高贵,然而父母相继去世。寄居外祖母家,虽然有贾母疼爱,有众多姊妹相伴,但是内心的孤独和寄人篱下的感受是挥之不去的,种种现实构成了她生命中的境遇性悲剧色彩。
第三,爱情的悲剧。对于爱情林黛玉追求的是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知己,感情至上。然而爱情最终带给她的却是无穷无尽的哀愁。周思源先生曾说:“黛玉的最大悲剧——而且具有现代意义——是,由于她总把宝玉看作是自己的一切,她的生活与命运就进入了非良性循环。”(71)
第四,时代性悲剧。这一悲剧色彩是历来评论者们强调最多的一点。评论者们认为,林黛玉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封建时代的悲剧,是封建旧道德旧礼教的悲剧。例如宋锡福先生说:“通过林黛玉悲剧的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伦理道德的腐朽和罪恶,……林黛玉的悲剧,是她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是叛逆者的悲剧,也是社会和时代的悲剧。”(72)
第五,性格的悲剧。林黛玉的性格极具个性,这份个性在现实社会中就演化成了“尖酸”“小性儿”“孤傲自许”。林黛玉的性格和社会伦理,人际关系等等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难以调和,这就必然构成了她悲剧性的因素,即她的性格悲剧。
第六,才能的悲剧。林黛玉才华横溢,这一点无可异议。诗才更是她自信的源泉,而且总希望有施展自己诗词才能的机会,无论是诗社,还是在元春归家省亲的晚上,作者都从心理描写出透露出了这一点。然而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林黛玉的才能和“无才是德”的观念格格不入,相互冲突。所以庄克华先生说:“这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妇女的才能悲剧,在封建专制的时代是绝对无法解决的,也是永远不可消除的。”(73)
第七,文化冲突性悲剧。所谓“文化冲突性悲剧”是指林黛玉所具有的理念和当时传统主流文化中的理念相违背。就《红楼梦》所处的历史背景而言,儒家文化是主流。就以情感而论,儒家主张“发乎情”但是要“至于礼”。然而林黛玉却没有这样,她不仅没有止于礼,而且还想突破这种礼。所以朱世丽先生说:“在中国儒家礼教的统治下,防范再严,自由恋爱时有发生,追求者与礼冲突,构成悲剧。黛玉的悲剧是追求者的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讲,林黛玉的悲剧是在儒家文化窒息中的‘早醒者’的悲剧。”(74)
上述虽然有七种悲剧色彩,但是在评论者们的文章中并非是单一地强调某一个方面,而是综合性的,或者综合中突出某一种或某几种悲剧色彩。蒋晓兰曾在《林黛玉悲剧新论》中说道:“林黛玉的悲剧有多重性。其悲剧的内涵是如此丰富,不仅反映了先行者、叛逆者的悲剧特征,而且较集中地反映了那一时代中国女子不幸的悲惨命运,甚至还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某一些共有的悲剧因素。所有这些,就熔铸成林黛玉这个绝代悲剧的典型,使她成为震撼人心的悲剧的塑像。”(75)
对于林黛玉结局的探析,“黛玉之死”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围绕这个板块,评论者们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分别是林黛玉的死因,林黛玉死亡的方式,林黛玉死亡的时间以及林黛玉死亡的启示。
首先梳理林黛玉死亡的原因。
林黛玉的“死亡”似乎是必然结果,因为从作者构架的情节而言,林妹妹泪尽之后就要回归“离恨天”,从某种意义上讲林黛玉的死就是一种回归。然而在《红楼梦》的现实情节中,林黛玉的死亡总需要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是什么呢?评论者们有五种说法。
第一,林黛玉死于人品才情的曲高和寡。在早期的评论家中,凃瀛就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凃瀛认为,林黛玉的人品才情是《红楼梦》中最高的一位,她的死亡也是因为才情天分极高而不得众人喜爱,最后郁郁而终。
第二,死于爱情的失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最终是没有结果的,她的死亡归根结底是因为爱情。所以这一论调几乎成为了评论者们探讨林黛玉死因的“背景色”。
第三,死于社会环境与封建礼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论点几乎占据了探析黛玉死因的半壁江山。例如说林黛玉死于贾府顽固分子的独裁集团,死于自己小资产阶级的自由意识等等。持有这种观念的学者大多数都站在了同一个政治视角上。
第四,死于贾府的变故。其实不难看出,上述三种死因都是理念性的,而这一说似乎才落到了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张锦池先生在《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一文中分析道:“要而言之,贾宝玉与薛宝钗定亲是在林黛玉生前,由贾母等人作的主,贾宝玉曾予反抗。定亲不久,贾府便被查抄,时在秋天。林黛玉死前贾宝玉被关在‘狱神庙’,二人没能见面。她的死是由于受到双重的致命打击,一是贾宝玉与薛宝钗定亲,一是贾宝玉身陷囹圄。”(76)蔡义江等红学家也持有相似的观点。
第五,死于他人陷害。这一说和上面的观点都是涉及具体的故事情节,在红学研究中属于“探佚学”范畴。死于他人陷害,“他人”是指谁?周汝昌先生认为元凶是贾元春、贾政、王夫人、赵姨娘。周先生推测其故事情节为:“一,受赵姨娘的诬构,说她与宝玉有了‘不才之事’,病体之人加上坏人陷害,蒙受了不能忍受的罪名和骂名,实在无法支撑活下去了;二,她决意自投于水,以了残生;三、其自尽的时间是中秋之月夜,地点即头一年与湘云中秋联句的那一处皓皞清波,寒塘冷月之地。”(77)
其次梳理林黛玉死亡的方式与时间。
在上面引用的周汝昌先生的文字中,就包含了林黛玉死亡的方式和时间——中秋之夜投湖自尽。对于这种观点,刘心武先生运用到了续书的创作中,不过刘心武先生认为“投湖自尽”的细节应该是“沉湖”,即慢慢走向深水之处。
对于林黛玉死于“中秋之夜”,梁归智先生有不同的理解。梁先生认为林黛玉应该死于贾宝玉离家之后次年春天。并用《葬花词》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诗句作为证据。又根据《枉凝眉》这首词指出“句句有事实依据而非泛拟,‘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正说宝玉秋天离家,黛玉哭到次年春末泪尽而死也。”(78)
对于林黛玉的死,还有学者认为是病死,因为林黛玉一直体弱多病,又遭遇贾府的大劫,于是一病呜呼。还有学者依据判词中“玉带林中挂”的诗文而认定林黛玉是上吊死的。不过持有林黛玉的死亡和“水”有关的评论者占据多数。例如端木蕻良先生就说:“我认为‘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句诗上,可以推断林黛玉是赴水而死的。”(79)
对于林黛玉的死有什么样的启示呢?各家众说纷纭,从政治角度而论,认为林黛玉的死是对罪恶封建社会的控诉和永不妥协。从美学的角度论,认为林黛玉的死成就了悲剧性的艺术巅峰。从哲学反思而论,认为林黛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的死说明太理想化也注定要失败。
(71)周思源 《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钗》 中华书局 北京:2006年 P84
(72)宋锡福 《论林黛玉的悲剧》 载于《南宁师院学报》(哲社版) 1981年第4期
(73)庄克华 《略谈林黛玉艺术典型的悲剧结构》 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6年第2期
(74)朱世丽 《论儒学礼教与黛玉性格的悲剧冲突》 载于《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4期
(75)蒋晓兰 《林黛玉悲剧新论》 载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
(76)张锦池 《红楼十二论》 百花文艺出版社 天津:1982年 P239
(77)周汝昌 《冷月寒塘赋宓妃——黛玉夭逝于何时何地何因》 载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第2期
(78)梁归智 《石头记探佚》 山西人民出版社 太原:1983年 P91—92
(79)端木蕻良 《林黛玉之死》 载于《红楼梦学刊》 1993年第4辑
此文摘录自:马经义著《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