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后记
(2013-02-14 22:08:37)
标签: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评论史文化 |
分类: 红学论著概略 |
这本书,原名《红楼十二钗评论述略》,是一部“学术史性质”的著作,并非“人物评论性质”的书。后来发现,很多朋友问起这本书时,都以为我在评论“十二钗”。金陵十二钗被众多学者评论了两百年,此时的我,还有什么可评论的呢。所以梳理、总结前辈们的评论比我自己评论一番似乎更有意义。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拙著的性质,所以更改题目为《红楼十二钗评论史略》。
——————————————
如释重负,书稿终于完成了!
这本书缘起于2009年,当初思考成熟并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最后规划写作,真正动笔已是2010年初了。和我前面的四部著作相比较而言,这本书仍然建立在总结、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略带学术史性质,所以它的特点似乎并不突出。首先它没有“红学概论”的博大,也没有“梦幻结构说”的新奇,更没有“文化基因”理念的高度,然而前面这几本书加起来都不及“评论史略”的细腻与琐碎。它摒弃了一家之言的随意,绕开了点到为止的空泛,止步于求新求异的思维,力求系统清晰,尊重史实,引必有源,点必有据,所以当我历时两年完成这部书稿时,我感觉像完成了一场马拉松赛,有超乎寻常的累。
曾经有朋友问, 完成了学业,评定了职称,还如此写书发文章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写作与研究对于学者而言,就如同运动对生命的意义一样。如果有一天,我没有文章可发了,没有书可写了,那就意味着我的学术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是那样的话,我的自然生命恐怕也就归于凋敝了。
当然,文章不是为了写而写,也不仅仅是保证一个人的物质所需而去进行的等量交换。从大的层面上说,要“为往圣继绝学”,能“立言”那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就是尽到了一个学人的责任。也许你会轻蔑一笑——你何德何能,竟敢如此狂傲。我确实不敢,我也还没有愚昧到“不知天高地厚”的地步。然而有多大的“能”就尽多大的“力”,我想这种态度绝不会招来非议的。文化的传承,除了它以“文化基因”的形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思维与行动间以外,最主要的仍然是以文字作为载体的传承。所以本着这样一种理念去吸纳、研究、写作就会被赋予勇于担当的“高尚”,我想这也是历来中国传统式文人心中的动力之源吧!从小的层面上说,一个人所做的学术研究,其意义只有在惠及民众中才能体现出来。任何一样研究如果不惠及民众,只是一味自我把玩,它最终会在你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牢骚中消耗殆尽,随风而散了。所以敢于探究,勇于发表,这是每一个文人学者的责任与义务。至于错对优劣自有评说,也不必介意。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学术研究无论高低层次,正反方向,你都可以树立一个自我的坐标系,“坐标”的意义不仅仅是建立了一个体系,更重要的是为学界标明了一个“参照”。这样一来,你会发现,所谓对错皆有意义。
无论是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所以我也没有必要在后记里表记一番写作的艰辛,因为这是我心甘情愿的选择。有选择就意味着有放弃,既然放弃了,就不要在选择后反复品味已经放弃的苦涩,而是应该在选择中坚定信心,去品尝选择带来的甘甜。你可以把这些话当成是一番说服自己的理由,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份人生的态度。
我曾经非常羡慕一种人,就是稍有感动就会落泪的人。我曾一度反问自己,为什么我没有被感动得流泪过。后来才知道,那是自己的感悟不够,情感还不够饱满,阅历还不够丰富,以至于自己“铁石心肠”。走过了十五志于学的懵懂,又跨过了三十之而立的醒悟,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竟然因为电视中的讲述而泪流满面,我惊讶了。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里的“伤心”未必仅仅是撕心裂肺的疼痛,在我看来,它是一段实实在在,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人生阅历。只有真实的阅历才能让人品味到所谓的“人生五味”,也才能让人真正的成熟起来,情感丰满起来,泪水也会跟着充盈起来。至此我才总结了一句话——真正能读得懂《红楼梦》的人,一定是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所感悟的人。真正能理解“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人,一定是在不寻常的十年间,历经过沟壑阴霾,孤独无助又奋力攀爬的人。
所以当我完成这本书稿后,升腾起来的再也不是当年梳理完“红学概论”的“天际不过如此”的豪迈,而是一份深深的感念。感恩于我的父母,感动于我的哥哥,感怀于一切给予我帮助的好人们。
写于此,这一页似乎应该合上了,然而就在慢慢合拢这一页时,新的一页又缓缓展开了——事理如此,做学问如此,人生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