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理”来自于“梳理”

标签:
马经义红学研究文献整理方法论文化 |
分类: 生活杂文集 |
说实话,“学术”与“研究”没有多少神秘可言。描绘成“玄之又玄”的东西,往往是用来忽悠人的。就我稍微熟悉一点的红学领域而言,只要肯于静下心来细细梳理,无论是“风云变幻”还是“乌烟瘴气”都会条理清晰的。
因为我的学识浅薄,悟性平平,对于红学而言,我的梳理工作远远大于我的研究工作。我习惯于梳理总结,这也算找准了自己的优势避开了自己的软肋。这不算投机取巧,我始终认为,在这个世界上,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比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要强的多。
近段时间忙于课题文章,博客也很少更新了!恰巧昨天一位朋友“请教”我——上百篇的文献如何梳理。借此我说说我的笨办法,仅供参考:
第一步:把你已经找到的文献资料细细的翻阅一遍。对于每篇文章,阅读要细致,在小纸片上记录下其中的主要观点、亮点,并且在每一条记录后标注“出处”以及“页码”,这非常关键,因为这是方便下一步工作的。这一步耗费的时间有点长,所以要做好心理准备,最枯燥也就是这个时候。因为集中阅读一批同类型、同方向的文章,很多论点、论据都相似,难免有阅读的乏味与疲劳,这个时候一定要咬紧牙关挺过去,不能漏掉任何一段话,因为可能就在漏掉的一段文字中就有“金子”。
第二步:在阅读完所有文献之后,静下心来想想,这些文献中研究的问题可以划分为多少类,尽量细化,然后把每一个类别都当成一个标题,这算是一个“讨论区”。这一步考验的是“高屋建瓴”的能力。
第三步:把你手中记录下的纸片拿出来,按照你设置的标题归类。并粘附在讨论区内。这一步稍微轻松一些,当你看到大大小小的纸片归类后,你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成就感。这个时候你可以偷偷享受一番!
第四步:在每一个讨论区,排列出“标题”的讨论顺序。一般都是由简到繁。
第五步:在一个标题讨论区里,会有很多的小纸片,这时需要再次细化纸片中的内容,分出一二三来,再按照纸片上标注的“出处”与“页码”再次翻看文献原文。这个时候你就能体会出标注“出处”与“页码”的好处了。
第六步:有了上述的步骤,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总结书写了。这个时候你敲打键盘的“声音”正是你为红学研究“分段标点”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