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之行
标签:
马经义南京朱永奎张燕杨国庆文化 |
分类: 生活杂文集 |
现在的通信发达了,朋友之间电话、QQ、电子邮件等等都便捷了我们的交流。然而,就算是在同一个城市,朋友间真正见面的时间仍然很少。所以我始终认为,无论通信多么发达也替代不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交往,它来的那么直截了当、真实可靠而又情真意切……
天缘凑巧,有了这次南京之行。这是《红楼梦》中的金陵,也是和我有了十来年“交情”的金陵!
(我所处的位置就是“江宁织造府”,这是在原有的遗址上重新设计修建的,精巧别致,古今结合。站在曹雪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做了一个深呼吸,想从源头亲身感受一下这份让我痴迷的“红楼”气息。)
在网络上认识了很多红友,这次见到了 张燕老师(文熙)、国庆先生,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一点陌生感都没有,这是实话。文熙老师温柔典雅,国庆先生思维敏锐,侃侃而谈。有着相同情趣爱好的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尽谈不完的话题。说得通俗一点叫“胡侃”,文雅一点叫“论道”,这种交流最为舒心,因为你不用去顾忌谁会不懂,还需要绕着圈解释一番;也不用像讲座或者上课那样成体系,重逻辑的娓娓道来。我坚信着“增长知识在茶余饭后”这句话,就如同国庆先生在聊到“贾政”名字和“孝道”的时候,突然之间给了我一份点醒,真让我拍手叫绝。也许这就是思维碰撞后的“火花”,这话虽然有点俗气,然而恐怕只有真正有所体悟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
(从左至右:中国红学会会员张燕老师,江苏红学会副会长朱永奎先生,中国红学会会员马经义,中国红学会会员杨国庆先生)
这次还登门拜访了我最为尊敬的红学家,江苏红学会副会长朱永奎老师,老人家慈祥和蔼,最是掖后。在朱老的家里,我饱了眼福,关于红楼梦的收藏,其用心真是让人叹服。朱老师非常好客,老前辈还专门抽出时间陪我参观了江宁织造府,云锦研究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等。天下着雨,南京又突然降温,但是朱老师却热情万分,为我介绍这个,讲解那个,让我感动得一塌糊涂。
我们常常都在讲“交流”,何谓交流,我体会到的是人情的来往,智慧的流露。我想只有这样的交流才是真实而有意义的。


加载中…